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社會萬象 > 地方采風> 高齡失智友善培訓工作坊 研習與失智者互動溝通技巧

地方采風

字級

高齡失智友善培訓工作坊 研習與失智者互動溝通技巧

【人間社 余菁雯 台中報導】 2025-08-05
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台中市長安醫院協辦,8月4日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際會議廳舉辦2025年「高齡友善學習平權」研習,委由「失智友善培訓工作坊」教授友善溝通STE2P課程,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組長黃星達,講述推展實務、分享切要經驗,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主任知常法師帶領義工13人參與活動,另有台中東區樂齡中心、亞洲大學美術館、長安醫院及科博館義工、職員等,共73人參與研習。

劉建良主講「社會處方的多元性」時指出,全球人口老化趨勢日益嚴重,台灣已步入超高齡社會,罹患失智症人口逐年攀升,如何透過多元方式改善生活品質,有效降低失智風險,讓長者可以「健康有尊嚴的活到老」,這項樂齡教育議題備受重視。他指出,失智的預防要件:「運動、飲食、健腦、社交活動」四個層次,並分享「SMILE-睡得好、常動動、多交流、常關心與微笑、健康吃。」快樂五步驟,強調健康生活是預防疾病、延緩惡化的要方,落實健康生活型態才能有效降低罹患失智風險,改善生活品質。再三強調: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採地中海型飲食,避免罹患三高)、經常參與人際社交、多動腦與閱讀書報、學習新事物等,對降低失智風險有極大助益。

劉建良表示,「社會處方箋」起源於英國又稱非藥物治療處方,是結合醫療、社福、文化、藝術等跨領域資源,提供全方位的照護,透過社區連結,目地在提升失智症患者的健康與幸福感,實務上滿足社交及情感上的需求,減少面對社會的疏離感與孤獨感,進而達到延緩及治療效果。鼓勵民眾常走出家門多參與藝術、文化、運動等社區活動,提升生活品質與樂趣,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講解「STE2P 失智者互動溝通技巧」時,劉建良傳授「微笑、謝謝、眼神接觸、擁抱當下、耐心」5項口訣,強調同理心、正向思考與耐心的重要性。

黃星達博士,以台北市「博物館處方箋」實踐經驗分享,他表示博物館做為社會支援系統的一環,館內豐富的文化資源及放鬆和緩的氛圍極具療癒潛能,博物館處方箋的概念因此應運而生。處方箋目的成效:「透過活動建立社交經驗、增進自我認同、促進記憶思考。」目前博物館處方箋多用於失智症患者的預防與早期治療,由醫師根據失智長者的情況開立處方箋,使長者與照護者可以籍由參觀及學習活動,透過五感刺激來達到療癒作用,延緩患者行動衰退、活化記憶,也協助減輕照護者的壓力。黄星達指出:過去博物館很強調:「館方說了什麼,現在轉而重視參訪民眾,民眾說了什麼」的處方簽概念。
12345678910第3 / 361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