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22
2024-01-28
●美麗
在佛教裡,讚美一個人的身相,不說他很「美麗」,而說他很「莊嚴」;「莊嚴」本來是用來讚歎佛、法、僧的,但現在佛教徒已經很習慣用來讚美人。
只是一般的世俗,還是以「美麗」來讚歎人,尤其是長相漂亮的女人。其實美麗的,也不只是人而已;花裡面最美麗的就是牡丹,鳥裡面最美麗的就是孔雀;乃至全世界的山河大地,都有讓人讚歎的美麗景色。
不過,我們讚歎一個人「美麗」,是外在美呢?是內在美呢?
佛陀曾經對「美麗」下過定義。話說佛教的大護法須達長者,他有七個兒子。在富有的長者家裡,每個兒子都娶了漂亮的媳婦;尤其第七個兒子的媳婦叫玉耶女,自恃美麗,對於公婆、家人都看不在眼內,非常傲慢。須達長者感到非常遺憾,就想請教佛陀,如何感化玉耶女,讓他能歸信佛教,在家裡能夠謙和賢慧,不要傲慢無禮。
因為須達長者是佛教的一位重要護法,佛陀當然應他請求,到他的家裡去訪問。佛陀到訪的時候,由於玉耶女之前沒有見過佛陀,就很好奇,於是躲在門縫裡偷看佛陀的樣子。這時佛陀忽然說:「玉耶女,不必這樣子看,你可以出來看我。」玉耶女大驚,當下也只得出來拜見佛陀。
佛陀這時拿出一面鏡子給玉耶女,說:「玉耶女,你好漂亮,我這面鏡子給你照看看,它可以現出你的真相。」玉耶女接過佛陀的這面銅鏡一看,鏡子裡的自己,竟是醜陋萬分。不由大驚失色說:「我怎麼這樣醜陋呢?」佛陀說:「玉耶女,我的鏡子叫做照心鏡,外表的美麗要用別的鏡子照;我這面鏡子不但照面孔,還能照心裡美麗不美麗,你覺得你內在的心裡美麗嗎?」
玉耶女當下感到很慚愧,覺得自己內心充滿傲慢、驕橫,就說:「佛陀,真慚愧,原來我的心是這麼醜惡。」佛陀說:「玉耶女,沒有關係,人只要肯改過,外在美是一時的,內在美就是心的美麗,才是永久的。所謂心的美麗,必須要慈悲、賢慧、謙和、禮貌,你的美麗是外在美,但也要重視內在美。」玉耶女聽過佛陀的開示後,從此徹底改變自己。所以在佛教裡就有一本經,叫做《玉耶女經》。
在《玉耶女經》裡,佛陀也提到,一個女性要做五種身分的女人,所謂五種女人:一、要作母婦:敬愛丈夫,要有如父母愛護子女之心。二、要做臣婦:要把丈夫當做君王看待,自己猶如臣下。三、要做妹婦:視丈夫如同胞兄長,夫婦要相敬如賓。四、要做婢婦:侍奉丈夫,有如婢女侍奉主人,常存恭敬尊重的心。五、要做夫婦:和丈夫要永遠孝養父母翁姑,和睦親族。
佛陀的意思,主要是告訴玉耶女,夫婦之間要有恩愛之情,要有親愛之實;夫妻形體雖異,但要誓不二心。身為妻子,要能接待賓客,要會勤治家事,但是不可談論他人是非,不可道人之長短,這才是賢慧有德的美人。
當今的社會,一般男生都只重視外表的帥氣、英俊,不講究道德、人格、品行;女生也只在乎外表的美麗,只懂得化妝、美容,不講究氣質,不重視女德。所以現在整個社會,都給外在美所迷惑,內在美都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現在我們希望能讓全世界所有的男女,閱讀到玉耶女的這個故事,都能懂得要重視內在美,不要只著重外在美,如此不但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也是全世界和諧的根本。
如果普世的女人,都能注重內在美,尊重公婆,敬愛丈夫,善教兒女,最好能夠做到以上這五種女人,那麼一個女人的賢慧、德行,必定如花朵一樣芬芳飄香,如孔雀般飛翔世界,也等於山河大地的景色讓人留戀。所以,內在美,就是心裡面的美麗,有了內在的美德,才能擁有幸福,才能走向世界,才能融入人群,才能真正做到「我在眾中」。
●四威儀
威儀是一個修行的人,所應該重視的行儀,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像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攝受眾生;菩薩慈眼低眉,身相莊嚴,為人敬仰。甚至佛經裡也記載,有的比丘相貌莊嚴、行止合儀而度人修道。由此可知,佛門非常注重威儀;如果你對於佛門的這許多威儀、言行,稍有不全,都可能會違犯過失。
過去一般人認為,修學佛法還要被繁瑣的威儀所綁住,太過於麻煩了,就不重視威儀;但其結果,就是行為粗魯、沒有禮貌、言行不當、談吐庸俗、衣冠不整,如此缺乏生活的禮儀,就不容易受人尊重。
佛門裡除了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以外,很重視「四威儀」,所謂「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這很容易了解。就是一個人,坐要有坐相,要像大鐘一樣,沉穩莊重;站要有站相,要如松樹一般,正直挺拔;走路有走路的樣子,行走時要能像風,輕快敏捷;睡覺有睡覺的姿勢,必須要像彎弓般,右脅而臥(吉祥臥),這才像一個出家人。這是叢林裡要求出家人,在行立坐臥之中,應有的風姿;你如果不重視這些基本的行儀,就是威儀不好。
過去古德有一首偈語,是對四威儀的形容,也提醒修行人在精進修道時,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很值得重視。所謂「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愧佛門修行人」。
這首偈語的意思是說,念佛的音聲,要像流水一樣,慢慢的誦念;走路要如雁群成行列隊,整齊劃一;合掌於胸前,要如捧著水一般端正;站立時,頭上好像頂著一碗油,精神飽滿;走路時,必須瞻前顧後,輕輕移步;看東西時,不可大動作的東張西望,只能左右回視半展眸;威儀動靜要經常保持莊重,才不愧為佛門修行人。
總說,學佛之人,尤其是初學者,走路不可以隨便,說話不可以輕率;當說則說,該怎麼樣就要怎麼樣,回歸他應有的威儀,才是修行。
在佛教裡,讚美一個人的身相,不說他很「美麗」,而說他很「莊嚴」;「莊嚴」本來是用來讚歎佛、法、僧的,但現在佛教徒已經很習慣用來讚美人。
只是一般的世俗,還是以「美麗」來讚歎人,尤其是長相漂亮的女人。其實美麗的,也不只是人而已;花裡面最美麗的就是牡丹,鳥裡面最美麗的就是孔雀;乃至全世界的山河大地,都有讓人讚歎的美麗景色。
不過,我們讚歎一個人「美麗」,是外在美呢?是內在美呢?
佛陀曾經對「美麗」下過定義。話說佛教的大護法須達長者,他有七個兒子。在富有的長者家裡,每個兒子都娶了漂亮的媳婦;尤其第七個兒子的媳婦叫玉耶女,自恃美麗,對於公婆、家人都看不在眼內,非常傲慢。須達長者感到非常遺憾,就想請教佛陀,如何感化玉耶女,讓他能歸信佛教,在家裡能夠謙和賢慧,不要傲慢無禮。
因為須達長者是佛教的一位重要護法,佛陀當然應他請求,到他的家裡去訪問。佛陀到訪的時候,由於玉耶女之前沒有見過佛陀,就很好奇,於是躲在門縫裡偷看佛陀的樣子。這時佛陀忽然說:「玉耶女,不必這樣子看,你可以出來看我。」玉耶女大驚,當下也只得出來拜見佛陀。
佛陀這時拿出一面鏡子給玉耶女,說:「玉耶女,你好漂亮,我這面鏡子給你照看看,它可以現出你的真相。」玉耶女接過佛陀的這面銅鏡一看,鏡子裡的自己,竟是醜陋萬分。不由大驚失色說:「我怎麼這樣醜陋呢?」佛陀說:「玉耶女,我的鏡子叫做照心鏡,外表的美麗要用別的鏡子照;我這面鏡子不但照面孔,還能照心裡美麗不美麗,你覺得你內在的心裡美麗嗎?」
玉耶女當下感到很慚愧,覺得自己內心充滿傲慢、驕橫,就說:「佛陀,真慚愧,原來我的心是這麼醜惡。」佛陀說:「玉耶女,沒有關係,人只要肯改過,外在美是一時的,內在美就是心的美麗,才是永久的。所謂心的美麗,必須要慈悲、賢慧、謙和、禮貌,你的美麗是外在美,但也要重視內在美。」玉耶女聽過佛陀的開示後,從此徹底改變自己。所以在佛教裡就有一本經,叫做《玉耶女經》。
在《玉耶女經》裡,佛陀也提到,一個女性要做五種身分的女人,所謂五種女人:一、要作母婦:敬愛丈夫,要有如父母愛護子女之心。二、要做臣婦:要把丈夫當做君王看待,自己猶如臣下。三、要做妹婦:視丈夫如同胞兄長,夫婦要相敬如賓。四、要做婢婦:侍奉丈夫,有如婢女侍奉主人,常存恭敬尊重的心。五、要做夫婦:和丈夫要永遠孝養父母翁姑,和睦親族。
佛陀的意思,主要是告訴玉耶女,夫婦之間要有恩愛之情,要有親愛之實;夫妻形體雖異,但要誓不二心。身為妻子,要能接待賓客,要會勤治家事,但是不可談論他人是非,不可道人之長短,這才是賢慧有德的美人。
當今的社會,一般男生都只重視外表的帥氣、英俊,不講究道德、人格、品行;女生也只在乎外表的美麗,只懂得化妝、美容,不講究氣質,不重視女德。所以現在整個社會,都給外在美所迷惑,內在美都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現在我們希望能讓全世界所有的男女,閱讀到玉耶女的這個故事,都能懂得要重視內在美,不要只著重外在美,如此不但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也是全世界和諧的根本。
如果普世的女人,都能注重內在美,尊重公婆,敬愛丈夫,善教兒女,最好能夠做到以上這五種女人,那麼一個女人的賢慧、德行,必定如花朵一樣芬芳飄香,如孔雀般飛翔世界,也等於山河大地的景色讓人留戀。所以,內在美,就是心裡面的美麗,有了內在的美德,才能擁有幸福,才能走向世界,才能融入人群,才能真正做到「我在眾中」。
●四威儀
威儀是一個修行的人,所應該重視的行儀,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像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攝受眾生;菩薩慈眼低眉,身相莊嚴,為人敬仰。甚至佛經裡也記載,有的比丘相貌莊嚴、行止合儀而度人修道。由此可知,佛門非常注重威儀;如果你對於佛門的這許多威儀、言行,稍有不全,都可能會違犯過失。
過去一般人認為,修學佛法還要被繁瑣的威儀所綁住,太過於麻煩了,就不重視威儀;但其結果,就是行為粗魯、沒有禮貌、言行不當、談吐庸俗、衣冠不整,如此缺乏生活的禮儀,就不容易受人尊重。
佛門裡除了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以外,很重視「四威儀」,所謂「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這很容易了解。就是一個人,坐要有坐相,要像大鐘一樣,沉穩莊重;站要有站相,要如松樹一般,正直挺拔;走路有走路的樣子,行走時要能像風,輕快敏捷;睡覺有睡覺的姿勢,必須要像彎弓般,右脅而臥(吉祥臥),這才像一個出家人。這是叢林裡要求出家人,在行立坐臥之中,應有的風姿;你如果不重視這些基本的行儀,就是威儀不好。
過去古德有一首偈語,是對四威儀的形容,也提醒修行人在精進修道時,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很值得重視。所謂「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愧佛門修行人」。
這首偈語的意思是說,念佛的音聲,要像流水一樣,慢慢的誦念;走路要如雁群成行列隊,整齊劃一;合掌於胸前,要如捧著水一般端正;站立時,頭上好像頂著一碗油,精神飽滿;走路時,必須瞻前顧後,輕輕移步;看東西時,不可大動作的東張西望,只能左右回視半展眸;威儀動靜要經常保持莊重,才不愧為佛門修行人。
總說,學佛之人,尤其是初學者,走路不可以隨便,說話不可以輕率;當說則說,該怎麼樣就要怎麼樣,回歸他應有的威儀,才是修行。
最新消息
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
2025-08-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
2025-08-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
2025-08-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沉默的威脅」
2025-08-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
2025-08-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
2025-08-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
2025-08-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
2025-08-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
2025-08-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
2025-08-13
相
關
消
息
《星雲大師全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12 2025-07-28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叢林系列 佛法的管理法⑧ 2025-07-27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叢林系列 佛法的管理法⑦ 2025-07-26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叢林系列 佛法的管理法⑥ 2025-07-20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叢林系列 佛法的管理法⑤ 2025-07-19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天堂到地獄4-4 2025-07-25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天堂到地獄4-3 2025-07-24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天堂到地獄4-2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