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全球宗教> 第七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主題演講

全球宗教

字級

第七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主題演講

【人間社記者 黃凱 上海報導】 2019-06-03
「第七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6月1、2日在上海星雲文教館召開,安排2場主題演講。1日開幕式後,舉行第一場主題演講,由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主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魏道儒教授發表演講「成長在中華文化沃土中的人間佛教」。魏道儒指出,太虛大師、印順導師、趙樸初、星雲大師等4位百年來人間佛教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身上,有其思想的共性,這些思想共性是人間佛教發展的重要動力。

魏道儒總結四點:第一、他們都始終強調佛教適應社會的重要性,強調佛教要與時俱進;第二、他們都始終強調要從系統全面研究佛法中開發佛教最寶貴的精神資源,把服務人間作為不可動搖的目標;第三、他們都關注佛教的全面改進、整體建設和廣泛弘揚;第四,他們在講述人間佛教思想的時候,都強調以人為本。

而4位領袖人物思想共性的來源,就是中華傳統文化。正因為有來源於中華文化源頭活水的思想共性,人間佛教思潮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夠跨越宗派,跨越地區,向世界傳播。人間佛教的全球傳播,不但使2000多年來始終局限於亞洲的佛教,更大規模地走出亞洲,並且使佛教真正在非洲、美洲等全球範圍落地生根。佛教真正成為一個世界宗教,是從人間佛教的全球傳播開始的,現代主流佛教就是成長於中華文化沃土中的人間佛教。

北京大學哲學系魏常海教授的演講題目為「人間佛教與儒家思想——乙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中心」。他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的有關理論和實踐為主,分析了人間佛教與儒家思想的關係,認為太虛大師重視儒家以人為本的傳承,提出人乘正法;吸取儒家重視人生的思想,提出人生佛教;借鑑儒家「繼善成性」說,提出「人圓佛即成」的主張;宣導世界大同,創造人間淨土。星雲大師的佛儒交融理論與實踐則是從倫理觀(居家之道)、忠孝觀(立身之道)、道德觀(修養之道)及大同理想與人間淨土等視角加以展開。在比較了2位大師儒學觀的異同及演進後,魏常海指出其中的兩大變化,即:在理論層面,從援儒入佛、補佛時弊到佛儒交融、以佛化儒;在實踐層面,從嘗試改革到推進佛儒的深度融和。

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鄧子美教授演講的題目為「多元現代性視域中的佛教與傳統」。他從文明的視角出發,對單元現代性和多元現代性作了界別,並從歷史社會學切入,明確了「現代性」與「傳統性」的概念。進而由對不同文明傳統的同等尊重引申到對佛教的三大傳統(南傳、漢傳與藏傳)同等尊重,由佛教傳統的現代轉型(即人間佛教)討論到其與「現代性」的關係,認為人間佛教是已經融入現代性的佛教。最後,他回歸文明視域,介紹了多元現代性理論及其分析框架、內涵、其理念,並強調多元現代性視域中包括了佛教、佛學的獨特視角。

2日晚上第二場主題演講,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

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發表演講「大陸人間佛教必須應對的幾種文化關係」,指出近現代以來中國佛教賴以生存的原有文化架構全面瓦解,新的文化關係形成,總體特徵是多元並立尚難會通,人間佛教面臨諸多文化關係的挑戰。主要體現在4類文化共8種文化關係:一、與西方文化的關係:(1)與現代制度文明相適應;(2)與現代科技相激盪。二、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的關係:(1)與無神論相矛盾;(2)與社會主義相適應。三、與其他宗教文化的關係:(1)與一神宗教相競爭;(2)與本土宗教相聯合。四、與佛教內部其他類型文化的關係:(1)與傳統佛教相融和;(2)與兩系佛教相會通。

中國人民大學溫金玉教授的演講題目為「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僧事百講·道場行事》為中心」。溫金玉介紹,佛教僧團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實體,在佛陀時代便訂立了多種制度,以保證這一組織其內修外弘宗旨的落實。佛法東來,為適應中國的政治機制、風俗民情、文化傳統,中國歷代高僧在教義、制度層面都進行了多方面的調適,從而完成了從義理到制度層面的中國化。現代人間佛教興起後,佛教制度也面臨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星雲大師的《僧事百講·道場行事》就是從傳統到現代的寺院規制來解析叢林運行的基本機制,其內容分為十八講,溫金玉選擇:色身交給常住、住持晉山制度、普茶等內容,對人間佛教叢林制度進行了重點研讀。

程恭讓的演講題目為「哲學詮釋學視域下現代人間佛教的『傳統』智慧」。他首先援引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對「傳統」的理解,認為傳統的本質在於保存,並且參與新價值的構成。接著重點介紹太虛大師、趙樸初、星雲大師等近現代人間佛教代表人物對傳統與現代關係問題的態度,指出太虛大師從佛教無執的智慧出發,開發出處理新舊問題的一套方法思想,這一思想方法的特質,是從根柢上不將傳統與現代對立起來,而是盡可能在一種更加周詳、全面、包容、開放的平台上把傳統與現代都整合為發展人類理性和自由的積極資源。20世紀下半期,海峽兩岸的趙樸初和星雲大師同樣都拋棄將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置的偏見,而有意識地全力推進中國佛教思想信仰深度的內在轉型實踐。程恭讓強調,現代人間佛教的「傳統」智慧,正是突破古今封滯、打消新舊對立、化解傳統與現代爭執、實現傳統與現代無間的智慧。
12345678910第3 / 253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