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教育人文>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 人間佛教與人文學的未來

教育人文

字級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 人間佛教與人文學的未來

【人間社 李慧琳 高雄大樹報導】 2025-08-03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系列課程,8月1日展開第六堂,特別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張文良,以「人間佛教與人文學的未來」為題進行專題課程。講座由西北大學哲學院教授王雪梅與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夏德美研究員主持,從人文與科技交會的視野,深刻反思人間佛教如何回應當代的知識危機與價值困境。

張文良教授指出,當代人文學科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發展的浪潮中,「文科無用論」再度浮現,許多大學縮減文科系所編制,文科生的就業壓力也日益加劇。他回顧十九世紀歐洲在科學主義高漲下所掀起的人文退潮,並引用胡塞爾的名言指出,人文學的困境其實早已浮現。

他強調,人文學之所以逐漸被邊緣化,在於其研究成果多屬定性思維,缺乏可量化的效用。但張文良也指出,人文學所擁有的「主體性」、「倫理性」與「實踐性」,正是科技時代中不可或缺的價值坐標。人間佛教強調由感性與理性向超越性智慧(般若)昇華,正可提供一種不同於技術至上的思維途徑。

在人文學的倫理面向中,張文良特別提及人間佛教的「三好、四給」理念,展現佛教對現代社會實踐倫理的深度回應。他表示,面對AI與新科技所帶來的倫理挑戰,如基因編輯、器官移植、生命關懷等問題,人間佛教所強調的悲智雙運、自律與關懷,正可為未來人文學提供珍貴資源。

在實踐性層面,張文良亦呼籲人文學者走出象牙塔,回應時代。尤其在數位資訊與人工智能全面介入生活的今天,傳統教育方式與學術模式需與時俱進。他以佛教研究為例指出,當代佛學應從語言文獻轉向應用實踐,發展如佛教倫理學、環境學、生死學等新興領域,才能拓展佛教思想的現代價值。

與談人王雪梅則表示,本場講座兼具反思性與前瞻性,讓人重新思考「人何以為人」的根本命題。她指出,張教授從佛教哲學文本的深厚基礎出發,延伸至對人文未來的開放性思考,呈現一種從經典走向未來的思想軌跡。她更指出,人間佛教本身即具備人文學的結構與精神,其關懷主體、關照現實的內涵,正是人文學所關注的核心。

張文良最後以「學以成人」一語作結,強調人文學的目的並非功利的職業導向,而是協助人成為真正的人,修養人格,豐富生命。他期待未來人文教育朝向融合專業與通識、強化批判思維與倫理判斷能力,為數位世代中的人類發展重新奠定精神根基。
12345678910第2 / 416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