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星雲大師全集121】隨堂開示錄606
2022-02-16
青年勉勵52
學道的體驗3-1
為佛光山叢林學院學生開示
時間:2007年3月7日.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這一次能與各位講話,是我向學院爭取來的。人的心易放難收,尤其新年假期長,又是剛開學,更是難以收心。大家或許會說:「這需要時間適應。」倘若適應不良,怎麼辦?世間外境的誘惑力很強,這是佛陀早就明示我們的。不到阿羅漢果位,五欲六塵的誘惑,隨時都會令人墮落。
世間上,不一定只有壞事會障礙人修道,即使是好事,如思念家人、懷念故鄉,親情之間的牽絆,也是障礙修道的因緣。修學佛法不同於學習世間的技術,要有荊軻刺秦王前所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決心。學道修行,好比射箭,只能讓箭往前射發,不能令箭反向射回,一旦反向,中傷的是自己。
因此,各位就讀叢林學院,無論三年或五年,畢業後,還要繼續留在佛門發心,倘若回頭了,這三年、五年的光陰就白費了,那何必浪費青春呢?生命很可貴,點點滴滴都是每個人的本錢,不要讓自己蝕本了。
以下有幾點意見向各位說:
自覺自悟 身體力行
第一、自覺:首先,我跟大家談「自覺」兩個字的重要。佛陀、禪師的覺悟,對我們沒有用。怎麼說呢?因為那是佛陀、禪師個人的覺悟。對我們有用的是什麼?是自覺。自覺什麼?
「自覺」不是一句空話,有了「自覺」,不能不實踐。比方我覺悟到世間無常、短暫,要求得永恆的生命;我覺悟到不可依附貪、瞋、愚痴、邪見,要找回自己的真如本性;我覺悟到世間所有宗教,佛教最好、佛陀最偉大、佛法最究竟;我覺悟到人要有感恩心,要能「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我覺悟到此身難得,佛法難聞;我覺悟到入寶山、進佛學院不容易。有了這些「自覺」之後,我再問大家:你們能維持多久?是幾秒鐘、幾天或是一直持續下去?只有持續不斷,才是真正的自覺。
許多中國小孩都是父母、老師要求讀書,才會去讀。但是有了自覺,就會知道書要自己讀,不是靠別人催促、提醒才讀。不靠自己辛苦努力,不經千錘百鍊,光靠別人是不能成功的。過著富裕生活的人,凡事「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嘗到飢渴交迫的痛苦,很難體會幸福快樂的意義。如果讓你餓個三天,能有點飯吃,還會不香嗎?幾天沒水喝,發現碗裡有一點水,它還會不好喝嗎?所以,要像佛陀一樣,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並不容易。
處處留心 時時精進
讀書是為自己讀的,工作是為自己做的。現在大家都會說「為常住」、「為大眾」。其實,要想「常住是我的」、「我不能少了大眾」,大眾可以少了你,但你不能少了大眾,否則常住人多得是,大可以不要你。
自覺自己的缺點很多,要想方法補救;自覺自己妄念很多,要想辦法改進。人沒有自覺,學道不容易成就。其實,每一句話都能讓人覺悟,每一句話都能讓人精進,只怕你不留心、不應用,覺得是「老生常談」,沒有什麼了不起。
學期又將開始,大家不能再不自覺了。每天晚上念〈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日子一天又一天地過去,日曆一張又一張地撕去,心裡要感到著急。
人是感情的動物,怎能不自覺?但不是自覺別人不是、大家不對、常住不好、我多麼發心、我待人多麼好。
上一次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大會主題是「自覺與行佛」。中國佛教之所以衰微,就是每個人沒有自覺,也沒有行佛;有拜佛、有念佛、有講佛、有求佛,就是沒有行佛。有的人能自覺貪心增加、瞋心增加、欲望增加、脾氣變大,就是沒能自覺要懺悔、要改過、要更新。
條列記錄 提升自己
各位可以把今後人生如何自覺、自覺些什麼記錄下來,寫個幾十條,甚至幾百條,看看自己能有多少「自覺」。老師、父母、師長、常住對你的幫助是有限的,所謂「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只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
有的人愚昧、自私、不覺,真可惜。身在叢林裡,天天面對佛像、薰習佛法,連一點警覺心都沒有嗎?阿羅漢也不是不會犯錯,只是他的警覺心很高。我講「自覺」,是為了提醒大家。但是送你們再多寶貝,你們不用它,也就失去效用了。只有自己有「自覺」的觀念、思想,才是真正的財富、寶貝。
自覺些什麼呢?例如:今後我怎樣提升自己?怎樣出人頭地?怎樣讓別人對我刮目相看?怎樣進步?怎樣修學有成?(待續)
【延伸閱讀】
提瓶取水
唐朝的溈山靈祐禪師,生於福州長溪(福建),是百丈懷海禪師的上首弟子,並且得到他的法要。得法之後,他與弟子仰山慧寂師生兩人經常相互酬唱,大弘禪法。
有一天,師徒二人外出遊山。途中,溈山靈祐禪師將水瓶遞給仰山禪師,仰山慧寂伸長了雙手,正準備要去接的時候,溈山禪師忽然將手一縮,讓仰山慧寂撲了個空。
仰山禪師知道老師又要和他打禪機了,於是將雙手往腰邊一插,一語不發地看著溈山禪師。
溈山禪師笑吟吟地看著他,問說:「這是什麼?」
仰山禪師立刻反問:「老師,您還見到了什麼?」
溈山禪師說:「如果是這樣,何必要向我這邊來尋找呢?」
仰山禪師哈哈一笑,說:「話雖然是這麼說,但是在仁義道德上,為您提瓶取水,也是我的本分事啊!」
溈山靈祐禪師點頭微微一笑,將水瓶交給仰山慧寂禪師,默許了他的回答。
溈山靈祐和仰山慧寂禪師,他們師徒都是禪門的高手。所謂的「提瓶取水」,究竟是給你?還是給我?這要靠默契。禪門中,心心相印的人,不管任何時間、任何事情,都是有默契的。等於禪門說:「你有拄杖子,我就奪去你的拄杖子;你無拄杖子,我就給你拄杖子。」在一般人,都是分有無、你我兩邊,但在禪家,則是所謂「兩頭共截斷,一劍倚天寒」。
由於溈山靈祐禪師把手縮回來,之後有了一番對話,才知道原來沒有你我;當然,水瓶由哪一個人提取,就不是問題了。 ──摘自星雲大師《星雲禪話》
學道的體驗3-1
為佛光山叢林學院學生開示
時間:2007年3月7日.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這一次能與各位講話,是我向學院爭取來的。人的心易放難收,尤其新年假期長,又是剛開學,更是難以收心。大家或許會說:「這需要時間適應。」倘若適應不良,怎麼辦?世間外境的誘惑力很強,這是佛陀早就明示我們的。不到阿羅漢果位,五欲六塵的誘惑,隨時都會令人墮落。
世間上,不一定只有壞事會障礙人修道,即使是好事,如思念家人、懷念故鄉,親情之間的牽絆,也是障礙修道的因緣。修學佛法不同於學習世間的技術,要有荊軻刺秦王前所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決心。學道修行,好比射箭,只能讓箭往前射發,不能令箭反向射回,一旦反向,中傷的是自己。
因此,各位就讀叢林學院,無論三年或五年,畢業後,還要繼續留在佛門發心,倘若回頭了,這三年、五年的光陰就白費了,那何必浪費青春呢?生命很可貴,點點滴滴都是每個人的本錢,不要讓自己蝕本了。
以下有幾點意見向各位說:
自覺自悟 身體力行
第一、自覺:首先,我跟大家談「自覺」兩個字的重要。佛陀、禪師的覺悟,對我們沒有用。怎麼說呢?因為那是佛陀、禪師個人的覺悟。對我們有用的是什麼?是自覺。自覺什麼?
「自覺」不是一句空話,有了「自覺」,不能不實踐。比方我覺悟到世間無常、短暫,要求得永恆的生命;我覺悟到不可依附貪、瞋、愚痴、邪見,要找回自己的真如本性;我覺悟到世間所有宗教,佛教最好、佛陀最偉大、佛法最究竟;我覺悟到人要有感恩心,要能「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我覺悟到此身難得,佛法難聞;我覺悟到入寶山、進佛學院不容易。有了這些「自覺」之後,我再問大家:你們能維持多久?是幾秒鐘、幾天或是一直持續下去?只有持續不斷,才是真正的自覺。
許多中國小孩都是父母、老師要求讀書,才會去讀。但是有了自覺,就會知道書要自己讀,不是靠別人催促、提醒才讀。不靠自己辛苦努力,不經千錘百鍊,光靠別人是不能成功的。過著富裕生活的人,凡事「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嘗到飢渴交迫的痛苦,很難體會幸福快樂的意義。如果讓你餓個三天,能有點飯吃,還會不香嗎?幾天沒水喝,發現碗裡有一點水,它還會不好喝嗎?所以,要像佛陀一樣,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並不容易。
處處留心 時時精進
讀書是為自己讀的,工作是為自己做的。現在大家都會說「為常住」、「為大眾」。其實,要想「常住是我的」、「我不能少了大眾」,大眾可以少了你,但你不能少了大眾,否則常住人多得是,大可以不要你。
自覺自己的缺點很多,要想方法補救;自覺自己妄念很多,要想辦法改進。人沒有自覺,學道不容易成就。其實,每一句話都能讓人覺悟,每一句話都能讓人精進,只怕你不留心、不應用,覺得是「老生常談」,沒有什麼了不起。
學期又將開始,大家不能再不自覺了。每天晚上念〈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日子一天又一天地過去,日曆一張又一張地撕去,心裡要感到著急。
人是感情的動物,怎能不自覺?但不是自覺別人不是、大家不對、常住不好、我多麼發心、我待人多麼好。
上一次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大會主題是「自覺與行佛」。中國佛教之所以衰微,就是每個人沒有自覺,也沒有行佛;有拜佛、有念佛、有講佛、有求佛,就是沒有行佛。有的人能自覺貪心增加、瞋心增加、欲望增加、脾氣變大,就是沒能自覺要懺悔、要改過、要更新。
條列記錄 提升自己
各位可以把今後人生如何自覺、自覺些什麼記錄下來,寫個幾十條,甚至幾百條,看看自己能有多少「自覺」。老師、父母、師長、常住對你的幫助是有限的,所謂「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只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
有的人愚昧、自私、不覺,真可惜。身在叢林裡,天天面對佛像、薰習佛法,連一點警覺心都沒有嗎?阿羅漢也不是不會犯錯,只是他的警覺心很高。我講「自覺」,是為了提醒大家。但是送你們再多寶貝,你們不用它,也就失去效用了。只有自己有「自覺」的觀念、思想,才是真正的財富、寶貝。
自覺些什麼呢?例如:今後我怎樣提升自己?怎樣出人頭地?怎樣讓別人對我刮目相看?怎樣進步?怎樣修學有成?(待續)
【延伸閱讀】
提瓶取水
唐朝的溈山靈祐禪師,生於福州長溪(福建),是百丈懷海禪師的上首弟子,並且得到他的法要。得法之後,他與弟子仰山慧寂師生兩人經常相互酬唱,大弘禪法。
有一天,師徒二人外出遊山。途中,溈山靈祐禪師將水瓶遞給仰山禪師,仰山慧寂伸長了雙手,正準備要去接的時候,溈山禪師忽然將手一縮,讓仰山慧寂撲了個空。
仰山禪師知道老師又要和他打禪機了,於是將雙手往腰邊一插,一語不發地看著溈山禪師。
溈山禪師笑吟吟地看著他,問說:「這是什麼?」
仰山禪師立刻反問:「老師,您還見到了什麼?」
溈山禪師說:「如果是這樣,何必要向我這邊來尋找呢?」
仰山禪師哈哈一笑,說:「話雖然是這麼說,但是在仁義道德上,為您提瓶取水,也是我的本分事啊!」
溈山靈祐禪師點頭微微一笑,將水瓶交給仰山慧寂禪師,默許了他的回答。
溈山靈祐和仰山慧寂禪師,他們師徒都是禪門的高手。所謂的「提瓶取水」,究竟是給你?還是給我?這要靠默契。禪門中,心心相印的人,不管任何時間、任何事情,都是有默契的。等於禪門說:「你有拄杖子,我就奪去你的拄杖子;你無拄杖子,我就給你拄杖子。」在一般人,都是分有無、你我兩邊,但在禪家,則是所謂「兩頭共截斷,一劍倚天寒」。
由於溈山靈祐禪師把手縮回來,之後有了一番對話,才知道原來沒有你我;當然,水瓶由哪一個人提取,就不是問題了。 ──摘自星雲大師《星雲禪話》
最新消息
佛教圖像、音聲與文字弘法學術發表 探討佛法多元傳播
2025-08-17丹佛高中新進教師培訓營 佛光人交流教育理念
2025-08-17佛光人參與警察站會議 警民合作增加治安維繫
2025-08-17菁英盃鏖戰 普中女籃展現堅韌意志
2025-08-17務邊佛光人雨中禪修 體會自在轉念智慧
2025-08-17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監事聯席會議 榮耀成果實至名歸
2025-08-17道不盡的感謝 普中畢業好苗子手寫卡片獻給星雲大師
2025-08-17比利時佛光山Veggie Run 健步運動舒展身心
2025-08-17「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首場開講 關注藏經藝術文化傳承
2025-08-17暑期班圓滿落幕 學生展現自信與才華
2025-08-17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