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文化藝術 > 藝文活動> 彰化館義工文化教育 觀音信仰與圖像演變

藝文活動

字級

彰化館義工文化教育 觀音信仰與圖像演變

【人間社 陳璿宇 彰化報導】 2025-10-20
佛光緣美術館彰化館10月19日於福山寺501教室舉辦美術館義工文化教育培訓,邀請華梵大學教授陳明華主講「觀音信仰與圖像演變~經典依據與圖像特徵」。「如何辨識觀音像、觀音圖像的特徵為何?」從觀音造像的緣起,點出觀音圖像的特徵與觀音圖像遞變及經典依據與圖像,精闢的講解讓50多位義工受益無窮。

佛光緣美術館彰化館組長妙愍法師表示,佛教藝術泛指與佛教相關的雕塑、建築、繪畫等歷史遺存,對民俗文化影響至深。期盼彰化館的義工,透過佛教文化教育的課程,如佛菩薩、三十三觀音,龍天護法呈現不同的造型,讓所有義工能認識佛菩薩與佛陀的造像特色。

陳明華指出,對於觀音圖像的辨識,可從「化佛、手印與手持物、裝身具、姿態與座騎及主尊與協侍」等辨識菩薩。觀音菩薩的天冠化佛,依據《觀音菩薩授記經》所說,阿彌陀佛正法滅後,觀音菩薩將遞補其位成等正覺,號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觀音造像出現化佛,約在二至三世紀。「化佛」又稱應化佛、變化佛,意指佛菩薩以神通利化作之佛形,觀音造像中被提及的化佛有兩種,一是安住於天冠中央的化佛稱「天冠化佛、寶冠化佛」,另外一種出現肉髻頂上的化佛,稱為「頂上化佛」。觀音造像發展演變,根據淨土三經系統,詳細描述觀音與大勢至菩薩作為阿彌陀佛的協侍,觀音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頭戴化佛寶冠。

陳明華藉以莫高窟第334窟初唐〈十一面觀音像〉、高麗〈水月觀音〉、法國吉美美術館〈千眼千手觀音〉、日本〈水月觀音白薄羅縠〉等,圖像作品分析講說。說明菩薩的手印(與願印、施無畏印)、手持物(楊柳枝、淨瓶、摩尼寶珠、蓮花)及菩薩坐騎、裝飾物與著衣,觀音菩薩的眷屬,讓與會者了解佛教文化藝術之美。

觀音信仰的形成與圖像演變,反映佛教思想的在地化與信仰情感的具象化過程。從《法華經》、《普門品》皆是觀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的思想出發,因應地域文化與民間需求而轉變。從印度男性菩薩形象,逐漸發展為中國、東亞地區慈悲柔和的女性形象。從樸素單尊象到唐宋十一面觀音及融合中國人文思想水月、白衣、魚籃與送子觀音等,體現信仰的包容性與藝術創造力。
12345678910第1 / 144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