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佛大博士生發表「作意的梵藏漢語對應與現代語譯試探」論文
2025-01-17
佛光山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陳一標與博士生鄭美美,1月16日參加玄奘大學舉辦的第二屆臺灣藏傳佛教論壇–漢藏梵佛典翻譯學術會議,進行「作意的梵藏漢語對應與現代語譯試探」論文發表,來自各地的教授、學者約70人參加。
鄭美美表示,「作意」(manaskāra或manasikāra)作為遍行心所被定義為「令心警覺」即是世間所說「注意」或「留意」的意思,從一開始的注意,到有意圖的選擇對象,尤其指以佛所說的十二分教或大乘諸經為所緣境,對此内容依聞思修三慧反覆練習,直到所緣境在內心現前,即得所緣、得作意、得三昧。而想要得到此所緣境的現前,必須先決定抉擇那些具備得所緣的特殊作意。
作意在《大乘莊嚴經論》中分別出現在 XI〈求法品〉十八作意kk.8-12、四十四作意kk.61-73,以及XIV(教授教誡品)十一作意kk.7-10。十八作意和四十四作意中的「作意」,長尾雅人譯為「思索」,並說「一般認為『作意』是八識的作用,特別是第六意識的作用。而在此是具備作為佛道基本的止觀兩面,在思索的名稱之下,以如一切法相的方式做種種考察、思考。如此多次設定哲學中的所謂的思索thinking,Denken,這是佛教的特色。」
根據印順法師《辨法法性論講記》記載,作意可以分為三類:注意或留意,如《俱舍》七十五法之一的心所之大地法,以及唯識百法遍行心所之一的作意;修習止或定,心反覆维持安住在所觀想的境上不做分別;思惟,對佛所說的十二分教依聞思修三智抉擇諸法,即透過思考簡擇所得的作意。
具足學習佛法的四條件,為加行道的階段:親近善友,善友是指善知識。多聞正法,大量收集有關大乘法並深入研究、探討其義理。如理作意,從根本上思惟「在煖位通達諸名是如幻,在頂位通達諸義是如幻,在忍位斷所取,而在世第一法位斷能取。」法隨法行,按照大乘經論中所說的方法,反覆修習止觀。
作意隨著其出現的脈絡不同,而有不同的意涵,釐清作意概念並從梵漢藏與現代翻譯的比對中,為作意給出適當的現代語譯。在這一場學術論文發表中,讓與會者對作意定義有更深入的了解。
鄭美美表示,「作意」(manaskāra或manasikāra)作為遍行心所被定義為「令心警覺」即是世間所說「注意」或「留意」的意思,從一開始的注意,到有意圖的選擇對象,尤其指以佛所說的十二分教或大乘諸經為所緣境,對此内容依聞思修三慧反覆練習,直到所緣境在內心現前,即得所緣、得作意、得三昧。而想要得到此所緣境的現前,必須先決定抉擇那些具備得所緣的特殊作意。
作意在《大乘莊嚴經論》中分別出現在 XI〈求法品〉十八作意kk.8-12、四十四作意kk.61-73,以及XIV(教授教誡品)十一作意kk.7-10。十八作意和四十四作意中的「作意」,長尾雅人譯為「思索」,並說「一般認為『作意』是八識的作用,特別是第六意識的作用。而在此是具備作為佛道基本的止觀兩面,在思索的名稱之下,以如一切法相的方式做種種考察、思考。如此多次設定哲學中的所謂的思索thinking,Denken,這是佛教的特色。」
根據印順法師《辨法法性論講記》記載,作意可以分為三類:注意或留意,如《俱舍》七十五法之一的心所之大地法,以及唯識百法遍行心所之一的作意;修習止或定,心反覆维持安住在所觀想的境上不做分別;思惟,對佛所說的十二分教依聞思修三智抉擇諸法,即透過思考簡擇所得的作意。
具足學習佛法的四條件,為加行道的階段:親近善友,善友是指善知識。多聞正法,大量收集有關大乘法並深入研究、探討其義理。如理作意,從根本上思惟「在煖位通達諸名是如幻,在頂位通達諸義是如幻,在忍位斷所取,而在世第一法位斷能取。」法隨法行,按照大乘經論中所說的方法,反覆修習止觀。
作意隨著其出現的脈絡不同,而有不同的意涵,釐清作意概念並從梵漢藏與現代翻譯的比對中,為作意給出適當的現代語譯。在這一場學術論文發表中,讓與會者對作意定義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新消息
澳紐佛光青年會議圓滿閉幕 墨爾本接棒
2025-07-10蘭陽別院拜訪冬山靈佑宮 盛邀參與世界神明聯誼會
2025-07-10瑞發里一社區一蓮花 樂活人生啟發民眾正能量
2025-07-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教與青年.參加佛學夏令營的意義4-3
2025-07-10法寶寺舉辦「電影讀書會帶領人培訓」 推動讀書風氣走入社區
2025-07-09澳洲佛光童軍尋根之旅 首站參訪佛光大學
2025-07-09慶祝觀音菩薩成道日 邁阿密佛光山舉辦精進抄經修持
2025-07-09展現信仰傳承力 澳紐佛青演出小品劇場
2025-07-09波士頓三佛中心 歡喜皈依傳承信仰
2025-07-09南天市集展現社區活力 太極禪修傳遞身心安康
2025-07-09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