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2024年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科技時代的弘法新視野5日在佛光山惠中寺舉行。 人間社記者吳雨彤攝
圖說: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心保和尚在「2024年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開幕儀式中致詞。 人間社記者吳雨彤攝
圖說:「2024年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科技時代的弘法新視野」5日在佛光山惠中寺舉行。 人間社記者吳雨彤攝
圖說:「科技時代的弘法新視野」主持人─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主席吳志揚。 人間社記者吳雨彤攝
圖說:「科技時代的弘法新視野」主講人─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 人間社記者吳雨彤攝
圖說:「科技時代的弘法新視野」主講人─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檀講師戴慶華博士。 人間社記者吳雨彤攝
圖說:「2024年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5日在佛光山惠中寺舉行。 人間社記者吳雨彤攝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 探討科技弘法新視野
2024-11-05
「2024年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5、6日兩天在佛光山惠中寺舉行,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心保和尚在開幕儀式中指出,時代在進步,佛教也應與時俱進,運用新科技AI來弘法是一種方便,但仍要靠人類自己覺悟與覺醒。
研討會開幕儀式播映《科技島的奇蹟:佛法無邊也AI》影片,介紹有400多年歷史的日本京都高台寺,引進機器人觀音「Mindar」講經說法,藉由AI科技吸引更多人認識佛法,雖然有人認為離經叛道,但也有人覺得新奇,引發話題。
心保和尚在開幕儀式中表示,感謝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般若團(智囊團)精心安排這次研討會,看了「機器人觀音說法」影片,令人耳目一新。佛教在運用科技弘揚佛法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的是,「科學發達,人心有沒有進步?」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就有戰爭」,心保和尚指出,在人心浮動的現代,我們可以選擇學佛與修行,因為「佛法是救世之光」。機器人弘法是一種方便,它不會累,可以24小時講經說法,也沒有脾氣,優點很多,但「縱使佛陀現身為您說法,您就一定能得度嗎?」
心保和尚表示,「機器人講得再好,若我們不能相應,終究徒勞無功。」學佛、修行唯有靠自己覺悟與覺醒,我們可以靠AI弘法,因為AI的大數據來自人類智慧的累積,AI絕對有其優勢,然而「科技再怎麼發達、進步,終究要回歸人類的慈悲。」
開幕後接著進行「科技時代的弘法新視野」,由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吳志揚主持,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檀講師戴慶華主講。吳志揚表示,如同心保和尚所說,AI是幫助我們追求智慧的工具,然而「悟」卻是機器人無法取代的。
主講人楊盛昱表示,人工智慧的關鍵在於人,然而新科技的浪潮卻引起某些錯覺,現代不管是年輕人或老年人,都是被科技綁架的世代,因此科技弘法,工具要妥善運用,如何運用AI接近年輕人、或讓年輕人接近佛教,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楊盛昱指出,科技發展迅速,佛教的弘法方式也面臨全新的挑戰,他以佛光山叢林學院師生前往世新大學舉辦「蔬咚PO」活動的經驗,指出法師及義工們將「心齋蔬食」、「給V漢堡」、「善良肉圓」、「樹巢」等蔬食餐車開進校園,給予師生一場蔬食、音樂饗宴,讓師生體悟生命故事,就是另類弘法的例子。
他說,在數位媒體普及的年代,佛法的傳播不再受地域限制,然而我們應該思考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開啟弘揚佛法的新視野,有效利用AI科技來「度」年輕人,融入年輕人的生活,「以人為本,以AI為用,從心出發,莫忘初衷。」
戴慶華則以「從創新到應現」的觀點,透過AI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認識佛法、接觸佛法。他說,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說過:「念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運用AI弘法可提升普及與跨文化傳播的廣度、僧信的共融與互動,將創新的科技與佛法融合。
不過,戴慶華也指出,道場的沉靜式修持,是科技與線上資源所無法取代的,他以「聞、思、修、證」為例,如何將線上、線下融合,讓現代人透過科技認識佛法、道場,也讓AI科技建構起溝通的橋梁,以「隨機應現」的創新模式來延續科技的時代價值。
研討會開幕儀式播映《科技島的奇蹟:佛法無邊也AI》影片,介紹有400多年歷史的日本京都高台寺,引進機器人觀音「Mindar」講經說法,藉由AI科技吸引更多人認識佛法,雖然有人認為離經叛道,但也有人覺得新奇,引發話題。
心保和尚在開幕儀式中表示,感謝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般若團(智囊團)精心安排這次研討會,看了「機器人觀音說法」影片,令人耳目一新。佛教在運用科技弘揚佛法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的是,「科學發達,人心有沒有進步?」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就有戰爭」,心保和尚指出,在人心浮動的現代,我們可以選擇學佛與修行,因為「佛法是救世之光」。機器人弘法是一種方便,它不會累,可以24小時講經說法,也沒有脾氣,優點很多,但「縱使佛陀現身為您說法,您就一定能得度嗎?」
心保和尚表示,「機器人講得再好,若我們不能相應,終究徒勞無功。」學佛、修行唯有靠自己覺悟與覺醒,我們可以靠AI弘法,因為AI的大數據來自人類智慧的累積,AI絕對有其優勢,然而「科技再怎麼發達、進步,終究要回歸人類的慈悲。」
開幕後接著進行「科技時代的弘法新視野」,由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吳志揚主持,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檀講師戴慶華主講。吳志揚表示,如同心保和尚所說,AI是幫助我們追求智慧的工具,然而「悟」卻是機器人無法取代的。
主講人楊盛昱表示,人工智慧的關鍵在於人,然而新科技的浪潮卻引起某些錯覺,現代不管是年輕人或老年人,都是被科技綁架的世代,因此科技弘法,工具要妥善運用,如何運用AI接近年輕人、或讓年輕人接近佛教,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楊盛昱指出,科技發展迅速,佛教的弘法方式也面臨全新的挑戰,他以佛光山叢林學院師生前往世新大學舉辦「蔬咚PO」活動的經驗,指出法師及義工們將「心齋蔬食」、「給V漢堡」、「善良肉圓」、「樹巢」等蔬食餐車開進校園,給予師生一場蔬食、音樂饗宴,讓師生體悟生命故事,就是另類弘法的例子。
他說,在數位媒體普及的年代,佛法的傳播不再受地域限制,然而我們應該思考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開啟弘揚佛法的新視野,有效利用AI科技來「度」年輕人,融入年輕人的生活,「以人為本,以AI為用,從心出發,莫忘初衷。」
戴慶華則以「從創新到應現」的觀點,透過AI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認識佛法、接觸佛法。他說,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說過:「念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運用AI弘法可提升普及與跨文化傳播的廣度、僧信的共融與互動,將創新的科技與佛法融合。
不過,戴慶華也指出,道場的沉靜式修持,是科技與線上資源所無法取代的,他以「聞、思、修、證」為例,如何將線上、線下融合,讓現代人透過科技認識佛法、道場,也讓AI科技建構起溝通的橋梁,以「隨機應現」的創新模式來延續科技的時代價值。
最新消息
花蓮佛光人跟著大師辦教育 送福田「做就對了」
2025-11-22宿霧跨宗教「翻譯與真理」 聖卡洛大學與佛光山再合作
2025-11-22豐原佛學講座 通往佛道的起點
2025-11-22北卡Norwayne中學參訪佛光山 體驗中華文化與佛法智慧
2025-11-22理查遜學區舉辦多元文化之夜 佛光攤位展現中華傳統魅力
2025-11-22佛光山啟動宿霧第二次賑災行動 1500戶災民受惠
2025-11-22多倫多大學跨宗教論壇 覺凡法師分享因緣法
2025-11-22柏林佛光寶寶祝福禮 信仰傳承和樂融融
2025-11-22邁阿密佛光人走入社區慈悲關懷
2025-11-22多大佛光學社舉辦研討會 知觀法師講說佛教核心教義
2025-11-22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