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31日 星期日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新聞專題 > 寶島采風> 〔寶島采風〕南台灣佛教名山 玉荷包荔枝故鄉

寶島采風

字級

〔寶島采風〕南台灣佛教名山 玉荷包荔枝故鄉

【人間社 邱雅芳 高雄報導】 2023-11-06
大樹區是高雄市的水源重鎮,當地俗話說:「吃大樹水,沒肥也會美」,好山好水孕育出豐饒的農產,因此有「水果之鄉」的美譽。1967年,星雲大師在大樹創建佛光山,並以此為根基,在全球設立300多座道場,成為弘揚人間佛教的名山。

大樹區原名「大樹腳」,相傳200多年前,有一個戲班子經過高屏溪(當時稱為下淡水溪),發現溪畔有棵老榕樹,出動整個戲班才完成合抱,因此稱為「大樹腳」。清同治年間,高屏溪發大水,老榕樹被沖走,而「大樹」地名卻留存下來。

佛教名山 供奉佛陀舍利
1967年,星雲大師率領弟子披荊斬棘,開闢信徒口中「連鬼都不來」的地方,但大師信心十足:「鬼不來沒關係,人來、佛來就可以!」走過半個世紀,大師帶領僧信二眾,將原本麻竹遍地的荒野打造成佛教重鎮,也將源遠流長的法水散布至5大洲。

1998年,星雲大師赴印度傳授三壇大戒,遇到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仁波切有感於大師促進世界佛教交流的努力,與12位仁波切聯名,將佛陀真身舍利贈給星雲大師,大師回台後決定建塔供奉,2011年底「佛陀紀念館」落成啟用,將佛陀真身舍利永久供奉於佛館玉佛殿。

佛陀紀念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外有八塔、大佛、靈山、祇園等格局,地下設有48個地宮,並向全球徵集具有歷史性、知識性、當代性及紀念性的各種文物,每百年開啟一室,讓佛陀紀念館成為一座台灣史上,人類共同生活記憶重要的文化地標。

水果之鄉 不藏私荔枝王
大樹區多丘陵山坡地,由於土壤與水質的關係,出產的鳳梨特別好吃,日治時期是高雄地區重要農產,栽種面積稱冠全台,鳳梨罐頭產量更是高居世界第一;九曲堂有1918年創建的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如今已轉型為台灣鳳梨工場,是全台僅存的日治時期鳳梨罐頭產業建築。

大樹區也是全台最大的「玉荷包」荔枝產地,玉荷包以皮薄、肉多、汁甜、籽小而聞名。早年大樹區種植的荔枝,因有皮厚、肉薄、籽大等缺點,由當地姑婆寮(今姑山里)出身的農民王金帶發明「王氏剪枝法」,提升玉荷包的品質與產量,且不藏私地分享給其他果農,王金帶因而獲得「荔枝王」的稱號,大樹更享有「玉荷包故鄉」的美譽。

莊家古厝 建築寓意深遠
莊家古厝是一座百年四合院,位於姑婆寮山頂的荔枝林中,有廳堂七間、門房三間,建築規模為「七包三」格局。進入古厝大門,可發現地面紅磚排列成「入」字形,表達對訪客的歡迎之意;外牆空隙有竹節、書卷雕刻,表示注重節操、節儉和勤讀;壁角留有貓孔及外壁鳥踏,表示尊重萬物。

台灣天壇 玄華山文化院
「台灣天壇」是玄華山文化院的一部分,據說1962年創立人蔡文獲得汶羅清水祖師啟示,在高雄市新興區創設集善堂奠基,1969年遷至大樹區民生二路;1975年在大樹區統嶺里動土興建天壇,前後共耗時7年完成。「台灣天壇」仿北京天壇建構,紅樑、綠拱、金黃琉璃瓦,莊嚴醒目,是眺望高屏溪風光的絶佳地點。

橫跨高屏 單橋塔斜張橋
跨越高屏溪的南二高斜張橋,橋長2617公尺,是國內首座斜張式橋樑,也是亞洲最長的單橋塔斜張橋,中央塔高183.5公尺,橋面距地面最高達50公尺,深具結構力學與美學特色。斜張橋入夜後在燈光投射下,猶如一艘揚帆待發的大船,成為大樹區的地標之一。

台灣名泉 可洗腳不洗手
位於龍目里的「龍目井」,因兩井相通,狀似龍目而得名,由於泉水甘美,在日治時代就被譽為「台灣名泉」。早期當地人家都會到龍目井挑水飲用,並有一條有趣的約束:「可以洗腳,不可洗手」,原因是人們早年赤腳取水,免不了會洗腳;但洗手會汙染水源,因此被禁止。
12345678910第1 / 22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