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激盪出薪火相傳的學術火花
2022-11-24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佛光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於11月18至20日舉辦第15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採用現場實體與線上直播併行研討交流。海外邀請到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專家學者出席,逾7百餘位善知識蒞會參與,從唐代深厚文學涵養與歷史文化及精彩敦煌文獻,開顯並激盪出薪火相傳的學術火花。
大會共分成文學、歷史、敦煌、青年學子論壇。穿越唐代文化,再回到當代,呼應文學核心意義;整合新觀念和新方法;運用新史料產生新議題,聚焦唐代文化研究的未來性;增加青年學子論壇與問題多元性;對過去議題做深度與廣度的提升。
佛光大學校長何卓飛致詞中引用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的話「校在山中,樹在林中,人在畫中」,介紹佛光大學校園七大特色:1、慈眉善目的猴子;2、台灣藍鵲;3、山羌;4、穿山甲;5、每年4至5月有螢火蟲;6、百萬夜景和美麗日出;7、仰角180度於山海交界處,可以看到三個以上的太陽映影。歡迎且感恩專家學者到此人間仙境,豐富人文藝術知識內涵,讓師生感染學術的光彩。更邀請每2年辦一次的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每次都能到佛大舉辦發光發亮!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高明士提到中國唐代學會的成立及其貢獻,它的前身是1983年5月28日成立之聯誼會,由羅聯添、王壽南等20幾位資深學者當發起人商討成立「中國唐代學會」,決議由楊承祖、邱燮友、王壽南、高明士、胡傳安5人組成籌備小組。38年來發行《會刊》、出版論文集、結合海內外研究者薪火相傳。高教授更對科舉的起源,賓貢科的爭議,予以考證釐清。可以想見中古時代是如何藉科舉把四海人才,結合起來,成為今天東亞文化共同圈。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康韻梅提到,這次會議非常圓滿,参加實體會議的海內外學者,都能在情誼和學術上,彼此充分地互動與交流,線上参加的學者藉由論文的發表和討論,體現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深刻意涵。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致詞感謝佛光大學歷史系老師朱浩毅,為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所付出的辛勞,指出這次會議是學校莫大的榮耀,人文學院多年來最高水準的研討會、論文最佳、會議規格最高、學術效能最強的一次研討會,「因為朱浩毅老師的用心使會務殊勝圓滿,令海內外與會學者都能『心開意解,福慧增上』。」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川合康三說:「這樣溫馨與高規格的會議,以後不容易再有了。」
文學組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名譽教授暨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講座教授何寄澎提到,研究隋唐墓誌銘的重要性;淡江大學教授呂正惠對唐詩音律論和平仄提出討論;台師大教授徐國能提出還原與解析研究方法;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王三慶提到語言學之變調問題;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李宜學提到紀昀的李商隱詩評點學;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林淑貞認為,此論題能提供新的研究李商隱的視角。歷史組中正大學歷史學教授兼系主任朱振宏提到,史書上發現的矛盾,透過直視與作戰等來解決這些問題。敦煌組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教授梁麗玲提到,青年論壇由台師大劉鐔靖以敦煌文獻中的「一乘義」思想,和台大邱琬淳以《法華經》會三歸一思想,進行敦煌文獻、佛教思想、憶念敘事的深度對談,兩位博士候選人表現可圈可點,讓我們看見敦煌學和佛教研究未來的希望。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教授汪娟提到,兩天的會議,脫離了塵俗干擾,涵茹古典人文的情懷,以及佛大山水性靈的洗滌,心靈感到特別富足而幸福!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林仁昱提到,佛光大學師長、同學的費心,讓會議圓滿,也讓學者們留下美好、難忘的經驗。佛光大學歷史系教授朱浩毅、佛光大學歷史系主任趙太順不僅承辦此次大規模的國際研討,也為歷史組激盪出學術薪傳的火花。
疫情後的學術研討,在山水空靈的佛光大學舉行,兼能參訪佛光山礁溪會館,得到監寺滿徹法師以溫泉湯浴洗淨遠道而來的塵勞,以溫馨茶食清神淨心,與會學者倍感法師的慈悲與佛法的不可思議。
大會共分成文學、歷史、敦煌、青年學子論壇。穿越唐代文化,再回到當代,呼應文學核心意義;整合新觀念和新方法;運用新史料產生新議題,聚焦唐代文化研究的未來性;增加青年學子論壇與問題多元性;對過去議題做深度與廣度的提升。
佛光大學校長何卓飛致詞中引用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的話「校在山中,樹在林中,人在畫中」,介紹佛光大學校園七大特色:1、慈眉善目的猴子;2、台灣藍鵲;3、山羌;4、穿山甲;5、每年4至5月有螢火蟲;6、百萬夜景和美麗日出;7、仰角180度於山海交界處,可以看到三個以上的太陽映影。歡迎且感恩專家學者到此人間仙境,豐富人文藝術知識內涵,讓師生感染學術的光彩。更邀請每2年辦一次的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每次都能到佛大舉辦發光發亮!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高明士提到中國唐代學會的成立及其貢獻,它的前身是1983年5月28日成立之聯誼會,由羅聯添、王壽南等20幾位資深學者當發起人商討成立「中國唐代學會」,決議由楊承祖、邱燮友、王壽南、高明士、胡傳安5人組成籌備小組。38年來發行《會刊》、出版論文集、結合海內外研究者薪火相傳。高教授更對科舉的起源,賓貢科的爭議,予以考證釐清。可以想見中古時代是如何藉科舉把四海人才,結合起來,成為今天東亞文化共同圈。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康韻梅提到,這次會議非常圓滿,参加實體會議的海內外學者,都能在情誼和學術上,彼此充分地互動與交流,線上参加的學者藉由論文的發表和討論,體現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深刻意涵。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致詞感謝佛光大學歷史系老師朱浩毅,為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所付出的辛勞,指出這次會議是學校莫大的榮耀,人文學院多年來最高水準的研討會、論文最佳、會議規格最高、學術效能最強的一次研討會,「因為朱浩毅老師的用心使會務殊勝圓滿,令海內外與會學者都能『心開意解,福慧增上』。」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川合康三說:「這樣溫馨與高規格的會議,以後不容易再有了。」
文學組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名譽教授暨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講座教授何寄澎提到,研究隋唐墓誌銘的重要性;淡江大學教授呂正惠對唐詩音律論和平仄提出討論;台師大教授徐國能提出還原與解析研究方法;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王三慶提到語言學之變調問題;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李宜學提到紀昀的李商隱詩評點學;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林淑貞認為,此論題能提供新的研究李商隱的視角。歷史組中正大學歷史學教授兼系主任朱振宏提到,史書上發現的矛盾,透過直視與作戰等來解決這些問題。敦煌組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教授梁麗玲提到,青年論壇由台師大劉鐔靖以敦煌文獻中的「一乘義」思想,和台大邱琬淳以《法華經》會三歸一思想,進行敦煌文獻、佛教思想、憶念敘事的深度對談,兩位博士候選人表現可圈可點,讓我們看見敦煌學和佛教研究未來的希望。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教授汪娟提到,兩天的會議,脫離了塵俗干擾,涵茹古典人文的情懷,以及佛大山水性靈的洗滌,心靈感到特別富足而幸福!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林仁昱提到,佛光大學師長、同學的費心,讓會議圓滿,也讓學者們留下美好、難忘的經驗。佛光大學歷史系教授朱浩毅、佛光大學歷史系主任趙太順不僅承辦此次大規模的國際研討,也為歷史組激盪出學術薪傳的火花。
疫情後的學術研討,在山水空靈的佛光大學舉行,兼能參訪佛光山礁溪會館,得到監寺滿徹法師以溫泉湯浴洗淨遠道而來的塵勞,以溫馨茶食清神淨心,與會學者倍感法師的慈悲與佛法的不可思議。
最新消息
桃園講堂人間大學春季班成果發表會 展現佛法生活化締結教育深緣
2025-07-15西來學校實習教師行腳西來大學 拓廣全球視野
2025-07-15叢林學院紀念觀音成道 聖號千聲願行無盡
2025-07-15三重禪淨中心幸福講座 學習星雲大師拜觀音得智慧
2025-07-15海口社區蓮花講座「傳家之寶」 傳承信念與信仰
2025-07-15《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證悟之後的生活4-1
2025-07-15東燕社區蓮花講座 快樂之道廣結善緣
2025-07-14人間社新聞寫作暨攝影研習營 弘揚人間佛教真善美
2025-07-14月光寺佛光寶寶祝福禮 喜作觀世音菩薩契子女
2025-07-14法蘭克福佛光戶外禪修 走入森林與大自然對話
2025-07-14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