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教育人文> 【2019第七屆人間佛教座談會】尊重他人不要而有 學者歎服星雲大師睿智

教育人文

字級

【2019第七屆人間佛教座談會】尊重他人不要而有 學者歎服星雲大師睿智

【人間社記者 蕭惠珠 高雄報導】 2019-11-03
參加「第七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的30位海內外學者,11月2日參訪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於禮敬大廳三樓「佛前香」與學者們座談。眾人在輕鬆交流中,得知不少星雲大師不為人知的弘法趣聞,對大師的智慧和願心深感折服。

慈惠法師感謝學者遠道而來參與盛會,讓佛光山徒眾有機會拓展佛學研究視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魏道儒回憶起30年前在廣州見到慈惠法師的往事,是首次近距離接觸比丘尼,對法師的威儀、教養印象深刻,從中了解大師教育的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溫金玉,對慈惠法師皈依大師的原因深感好奇。慈惠法師說,當年自己是在父親半強迫的情況下去聽大師說法,其實對佛教毫無興趣;大師在得知青年的心態後,改和他們談古文、教寫作,成立歌詠隊,不少人因而受到吸引。隨後大師賦予他台語翻譯的重任,對弘法工作有了參與感,便決定跟著大師出家。

「大師看似平常的話語,其實都富含深意。」慈惠法師分享20年前的小故事,台灣發生921大地震後,他代表佛光山認養災區10所學校的重建工程,大師特別叮嚀,重建校舍,要尊重校長、家長和社區的需求,「蓋他們想要的學校」。日前這些學校的師長和學生專程到佛光山來,感謝大師為他們重建了美麗的校園,讓他們至今依然充滿歡喜。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也說明星雲大師興建佛館的理念,除了供奉佛陀真身舍利,更透過軟硬體設施展現整部佛法概論,讓佛館成為兼具文化、教育、藝術、弘法與典藏功能的博物館,終年展覽、教育、學術會議活動不斷,每年吸引800萬人次參觀。

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讚歎佛館賦予佛教和博物館嶄新面貌,由衷佩服大師的魄力、勇氣與遠見。佛館為大眾提供文化、教育、藝術、哲理的深刻體驗,和現實生活接軌,值得歎賞。慈惠法師說,大師的弘法深受傳統「經變」影響,重在通俗化、讓人懂,用最簡易的方式把經義弘揚出去;大師讓佛法融入佛館建築,便是提供最好的境教,讓參訪者在無聲說法中,自然地體驗佛法奧妙。

日本愛媛大學法文學部教授邢東風說,大師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創新改革家,近年又常常回憶往事,為歷史留下珍貴記錄,儼然是中國近代佛教的活化石。慈惠法師回應指出,「大師的本質其實很傳統」,所以佛館的建築雖很現代,卻依然保有佛教的韻味;在改革佛教、創新弘法方式的過程中,大師備嘗艱辛。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唐忠毛提問,佛館如何收購、典藏如此多的珍貴文物。「佛館的典藏預算是零!」如常法師表示,一切要歸功於大師「不要而有」的睿智,才能造就源源不絕的驚喜,引發許多捐獻文物的善緣。與會有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副院長妙光法師及佛館副館長永融法師等人。
12345678910第1 / 436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