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1月08日 星期六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教育人文> 【2019第七屆人間佛教座談會】魏道儒專題講座 探討中國人對佛教文化的貢獻

教育人文

字級

【2019第七屆人間佛教座談會】魏道儒專題講座 探討中國人對佛教文化的貢獻

【人間社記者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 2019-11-01
由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2019第七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1月1日至3日於佛光山展開。10月31日晚間於佛光山東禪樓二樓安排專題課程,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魏道儒教授主講「中國人對佛教文化的貢獻」,從「保存」、「弘揚」、「豐富」三方面探討,現場200人聆聽。

魏道儒著有《中國華嚴宗通史》、《華嚴學與禪學》、《禪宗無門關》,所主編的《世界佛教通史》達十四卷十五冊,主要論述自佛教起源至今在世界上興衰演變的過程。魏道儒表示,在完成《世界佛教通史》後,對於中國人對佛教文化「的貢獻有了些體會,並總結歸納為六字「保存、弘揚、豐富」代表三方面的貢獻。

中國人對佛教文化的第一個貢獻是保存佛教文化資料,有翻譯佛教典籍和撰寫歷史著作。翻譯域外佛教典籍方面,主要有漢語、藏語的翻譯,漢譯典籍從東漢末年至北宋末年,能夠反映古印度廣大地區佛教經典出現的具體過程與發展趨勢脈絡。藏譯佛典彌補10世紀以後漢譯經典的不足,共同完成對域外佛教文化資料的完整保存。保存佛教文化資料第二方面的工作是撰寫佛教的歷史著作,如東晉法顯《佛國記》,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等。透過這些著作得以了解當時域外佛教的情況,也提供考證資料的依據。

第二個貢獻是弘揚佛教文化,包括求法取經和弘法傳經。求法取經是將域外佛教文化傳到中國,是創造性地接受古印度佛教經典和思想教義,始於三國時期,歷經東晉至隋唐,延續到宋明。弘法傳經則是將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傳播到其他地區,是中印二種文化交流互鑒後的成果和思想結晶。中國是印度佛教最大的輸入國,同時也是世界佛教最大輸出國。

第三個重要貢獻是豐富和發展了佛教文化,有六方面:一、撰寫新典籍,有歷代大師的佛教著作,如《六祖壇經》、《肇論》等。二、倡導新教義,包括新的生活、傳教和修行理論等。三、建立新宗派,如佛教八大宗派華嚴宗、天台宗、禪宗、淨土宗等。四、打造新聖地,出現與佛菩薩信仰相聯繫的名山,和宗派的祖庭。五、塑造新偶像,如觀世音菩薩、彌勒佛等。六、創造新藝術,涵蓋雕塑、繪畫、書法等。

魏道儒表示,中國人豐富發展佛教文化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以中華固有文化對域外佛教文化進行變革與重塑,中國人對佛教文化的貢獻是長期的、巨大的、不可替代、具有世界意義。
12345678910第1 / 457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