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由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2019第七屆人間佛教座談會」首場座談11月2日上午在佛光山雲居樓六樓展開。 人間社記者邢聖得攝
圖說: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趙飛鵬發表〈「人間佛教經濟觀」的省思〉。 人間社記者邢聖得攝
圖說:邢東風教授在〈從人間佛教說佛教改革與社會進步〉論文指出,人性化、平等性、合理化和世界和平,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論述的四大進步特質。 人間社記者邢聖得攝
圖說: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賴品超,從永續發展切入,發表〈從利他主義的演化看人間佛教與人類的未來〉。 人間社記者心供攝
圖說: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發表〈增進未來社會福祉之人間佛教展望與挑戰〉。 人間社記者邢聖得攝
圖說:德國萊比錫大學東方學院教授Jens Reinke發表〈從現代佛教到全球佛教〉。 人間社記者楊瑞寶攝【2019第七屆人間佛教座談會】增進人類未來福祉 人間佛教潛力無窮
2019-11-03
由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2019第七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今年主題「人間佛教與未來學」,首場座談11月2日上午在佛光山雲居樓六樓展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唐忠毛教授主持,五位發表學者分別從利他主義、社會改革、經濟觀、社會公義和典範轉移等社會科學角度,認為人間佛教在因應當代問題與未來挑戰方面,足以扮演更積極角色,為人類增進未來福祉。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賴品超,從永續發展切入,發表〈從利他主義的演化看人間佛教與人類的未來〉。針對全球生態浩劫和族群衝突兩大挑戰,賴品超認為佛教的慈悲強調平等性和普遍性,超越了情愛和親情,關懷對象可以跨越血緣、族群、甚至物種,有助於解決此兩大難題。尤其佛教「自他不二」的智慧,可以泯除「利他」和「自利」的對立,正如星雲大師所提倡的「從自利到利他,做個大乘菩薩」,鼓勵人們在服務他人中,完成自我實現的理想。
日本愛媛大學法文學部教授邢東風,推崇星雲大師近作《佛法真義》是「最直切、最無偽裝」的真心話,從中可以感受到大師對改革佛教與社會的強烈關切。邢教授在〈從人間佛教說佛教改革與社會進步〉論文指出,人性化、平等性、合理化和世界和平,是大師人間佛教論述的四大進步特質;尤其戰爭的威脅關涉到全球人類共同命運,大師多次強調應發揮佛教的慈悲、寬容、去我執、同體共生精神,透過對話來緩解國際間的緊張關係,非常值得深思。
如何面對過度消費、「一切向錢看」的畸型經濟發展?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趙飛鵬發表〈「人間佛教經濟觀」的省思〉,憂心表示,貪欲必帶來煩惱,也是一切罪惡的溫床,一旦「大滅絕」成真,所有物種將無一倖免。他強調,「緣起觀」確是宇宙真理,若能秉持緣起正見,就能釐清人類危機的源頭,也可透視未來發展的趨勢。至於「什麼是人類合理的生活方式」,趙飛鵬覺得經濟發展應從群體的共同利益來思考,佛教「六和敬」的主張很值得參考。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在〈增進未來社會福祉之人間佛教展望與挑戰〉一文中指出,佛教現代化,必須面對出世與入世的課題,兼顧個人修行和社會責任,但若只停留於淨化人心等道德勸說,有可能淪為剝削者提供給被剝削者的鴉片,並沒有從本質上改善社會問題。其實佛陀在經典中不乏承擔社會責任、參加集會討論公共議題、追求司法正義等開示;人間佛教在因應當代社會問題時,除了療癒傷口,更要積極扮演預防社會受傷的角色,在落實社會公義方面為佛教爭取更多話語權。
德國萊比錫大學東方學院教授Jens Reinke發表〈從現代佛教到全球佛教〉,透過民族誌田調,研究現代佛教到全球佛教的典範轉移。在深入接觸幾個背景各自不同的佛光群體後,Reinke發現,佛光人雖以華人居多,活動卻具國際視野;而各地佛光道場的建築和飲食等,也充分展現當地色彩。他表示,因為結合了本土化,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建立了非西方式的現代化和全球化成功範例,成為可以跨越國族的世界性和未來性佛教。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賴品超,從永續發展切入,發表〈從利他主義的演化看人間佛教與人類的未來〉。針對全球生態浩劫和族群衝突兩大挑戰,賴品超認為佛教的慈悲強調平等性和普遍性,超越了情愛和親情,關懷對象可以跨越血緣、族群、甚至物種,有助於解決此兩大難題。尤其佛教「自他不二」的智慧,可以泯除「利他」和「自利」的對立,正如星雲大師所提倡的「從自利到利他,做個大乘菩薩」,鼓勵人們在服務他人中,完成自我實現的理想。
日本愛媛大學法文學部教授邢東風,推崇星雲大師近作《佛法真義》是「最直切、最無偽裝」的真心話,從中可以感受到大師對改革佛教與社會的強烈關切。邢教授在〈從人間佛教說佛教改革與社會進步〉論文指出,人性化、平等性、合理化和世界和平,是大師人間佛教論述的四大進步特質;尤其戰爭的威脅關涉到全球人類共同命運,大師多次強調應發揮佛教的慈悲、寬容、去我執、同體共生精神,透過對話來緩解國際間的緊張關係,非常值得深思。
如何面對過度消費、「一切向錢看」的畸型經濟發展?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趙飛鵬發表〈「人間佛教經濟觀」的省思〉,憂心表示,貪欲必帶來煩惱,也是一切罪惡的溫床,一旦「大滅絕」成真,所有物種將無一倖免。他強調,「緣起觀」確是宇宙真理,若能秉持緣起正見,就能釐清人類危機的源頭,也可透視未來發展的趨勢。至於「什麼是人類合理的生活方式」,趙飛鵬覺得經濟發展應從群體的共同利益來思考,佛教「六和敬」的主張很值得參考。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在〈增進未來社會福祉之人間佛教展望與挑戰〉一文中指出,佛教現代化,必須面對出世與入世的課題,兼顧個人修行和社會責任,但若只停留於淨化人心等道德勸說,有可能淪為剝削者提供給被剝削者的鴉片,並沒有從本質上改善社會問題。其實佛陀在經典中不乏承擔社會責任、參加集會討論公共議題、追求司法正義等開示;人間佛教在因應當代社會問題時,除了療癒傷口,更要積極扮演預防社會受傷的角色,在落實社會公義方面為佛教爭取更多話語權。
德國萊比錫大學東方學院教授Jens Reinke發表〈從現代佛教到全球佛教〉,透過民族誌田調,研究現代佛教到全球佛教的典範轉移。在深入接觸幾個背景各自不同的佛光群體後,Reinke發現,佛光人雖以華人居多,活動卻具國際視野;而各地佛光道場的建築和飲食等,也充分展現當地色彩。他表示,因為結合了本土化,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建立了非西方式的現代化和全球化成功範例,成為可以跨越國族的世界性和未來性佛教。
最新消息
故宮博物院音樂劇《甪端》 走過百年文物守護之路
2025-11-10新馬寺「人生三見」書畫展 陳春梅展出28幅觀音畫
2025-11-10新馬寺佛光寶寶祝福禮 80新生命有信仰的陪伴
2025-11-10大林佛光童軍書香蔬趣之旅 共學共好樂無窮
2025-11-10印度拘尸那羅朝聖 禮懺與佛接心
2025-11-10〔寶島采風〕樟之細路賞翠景 茶鄉續寫客家情
2025-11-10台灣永續大學獎 佛大榮獲ESG環境管理領袖獎
2025-11-10亞庇民眾為地球復蔬公益路跑 跑出健康跑出愛
2025-11-10人間佛教生死達觀 慧開法師傳授生命永續經營心法
2025-11-10三好咖啡交流之旅 寓教於樂感受咖啡文化
2025-11-10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