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教育人文> 人間佛教座談會 從心出發

教育人文

字級

人間佛教座談會 從心出發

【人間社記者 唐福良 高雄大樹報導】 2018-10-28
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第五場發表會10月28日上午在雲居樓舉行,由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主持,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教授廖肇亨、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教授李玉珍進行發表。

廖肇亨以「近世東亞文化交流中的禪宗」為題,闡述在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中,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尤其禪宗扮演著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他以明清之際的隱元隆琦禪師,率眾多門人東渡日本,並在日本開創黃檗宗一脈為例,說明禪宗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都深切地影響日本,而時至今日,大量日本佛教文獻的再發現,包含不少在中國已散佚的著作,反而促成中國佛教界以不同角度重新思考許多思想中的重大命題。

「人間佛教的普世價值,就是應用佛陀的教法,解決人生的問題,進而達到世間與出世間的圓滿。而透過禪修「自我覺悟」的過程,能成為達到自心和悅,進而能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重要方式。」永本法師以「淨.靜.境.竟—禪修之道探討」為題,分享禪修如何在生活上實踐,從調身、調息、調心的淨化學習,覺察煩惱、放下妄念的心靈療癒,自我觀照、解脫執著的創造奉獻,最終不斷淨化,回歸自己清淨的佛性,深入世間,利樂群生。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將針對「人間佛教的管理思想」及「人間佛教的生活禪」進行深入研究,因此陳劍鍠本次特地以應用層面的主題「人間佛教的管理心法」進行發表。他指出佛教修練主要對象是「心」,因此佛陀設教,即是倡導「心」的管理,佛門的管理以自我發心、自我約束、自我覺察為原則,因為「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當然不會圓滿,「管理」就是在考驗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與智慧。而星雲大師也曾以多起祖師從「心」下手的教導例子,說明佛教的管理涵攝深厚的心性管理技巧:「不能傷害他們的尊嚴,要讓他的人生得到正面的成長。」

以1963年星雲大師首度到訪印度,開啟戰後台灣朝聖印度的風氣,到後續一連串重新建構佛教聖地的過程為研究主題,李玉珍以「重訪聖地復興佛教:星雲大師與印度」進行發表。他指出1963-2008年間星雲大師朝聖印度8次,大師認為參訪巡禮並非觀光旅遊,而是「訪師學道」、提升自我。印度朝聖對星雲大師最大的觸發是復興佛教的大願,除了隨處布施印度聖蹟的修復之外,也以傳戒和建立教育機構,「提供佛弟子學習、培養道心道行,以復興印度佛教為使命」。李玉珍指出:歷史上不乏搶回聖地的宗教戰爭,但星雲大師提出的復興佛教運動則是另一種策略,在根本聖地重建僧團、恢復法脈,佛光山已經做出一種典範。

李利安總結時指出,四位發表者雖各有不同題目,但卻都圍繞在佛教的根本議題─「心」上:禪宗因為直指人「心」,所以能在東亞弘傳;透過禪修讓人尋回本「心」;人間佛教的管理學是一種「心」法;佛教聖地的神聖性則是一種「心」的認同,4位學者及法師的發表不但切入佛教的根本,更從歷史、修行及管理層面探討人間佛教走向生活的重要性。
12345678910第1 / 435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