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教育人文> 人間佛教座談會  從歷史沿革看人間佛教

教育人文

字級

人間佛教座談會  從歷史沿革看人間佛教

【人間社記者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 2017-12-17
2017人間佛教座談會12月17日議程主題「人間佛教的歷史沿革」,在如來殿梯型會議室舉行,由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李向平主持,揭示如何從理論到實踐、從歷史到當代的過程探討人間佛教之精髓,相信經由討論,必有豐碩收穫。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溫金玉〈行進中的中國佛教─以制度建設為中心〉,提出制度建設足以維繫教團「內修外弘」的功能,溫金玉說,人們認為佛法的核心在於義理,但義理的承載體是寺院,歸納出佛教的制度從早期的佛制、僧制,到後來的王制,成為三制並行,演變成信仰不僅止於個人,而是納入國家體系,內規範和外規範的作用相輔相成。

李向平則回應,佛制、僧制和王制的「三制合一」是繼續深入研究人間佛教的核心,無論內修外弘,都需要制度的支持,包括教團組織章程和活動規範等。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繼武發表〈以變應世,以不變度眾─從佛教戒制變化看中國佛教的現代化與國際化〉,說明佛陀制戒,是在宣說佛法多年後才開始的,所以它是因緣所顯,以及「小小戒可捨」,另外提出南山律宗調和與禪宗清規的創制,還有百丈懷海禪師創立清規後,曾被人斥為破戒僧,然而從長遠的歷史發展來看,證明他是勇於突破的偉大智者。

李繼武說,人間佛教從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到印順導師的詮釋,到星雲大師的實踐,若從信解行證解釋,在「行」的方面,星雲大師可說已達到了核心,尤其佛光山僧團的建立和《星雲大師全集》的集結,是信解行證的圓滿,並讓人間佛教踏上世界化、國際化的道路。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孫亦平為研究道教的專家,她發現道教和佛教的發展,都是從明末清初時開始衰微,然而佛教後來出現不少高僧大德和有識之士的努力而興盛,而星雲大師推展的人間佛教,更是將佛教的發展,帶向新的方向。

孫亦平在〈論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的展開─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提及太虛大師提出教理、教制和教產「三大革命」的口號,掀起佛教的革新運動,希望透過教團組織,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星雲大師以佛陀的教化做為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回歸佛陀本懷,加以發揚光大。

孫亦平指出,星雲大師建設的人間佛教,從信仰與實踐關係來看,人間佛教是以佛陀教法為本懷,從傳統與現代的關係而言,人間淨土的實質就是將佛教的出世法與世間法更加緊密的結合,從神聖與世俗的角度觀察,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使佛教能夠重視人生,適應近代社會的發展,推動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院走進家庭,從僧眾影響信眾,以及重視服務大眾。

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趙伯陶從〈我看人間佛教〉指出,在台灣人間佛教發展的本質,如同宋代禪佛教在當代的復甦,其核心內涵直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以其人格,無私與氣度將佛光山建設得極好,為人間佛教的弘傳打下牢固的基礎。趙伯陶說,當佛教的理論和實踐之距離愈接近時,是佛教的光榮,也是人間佛教的願景。

西來大學宗教系教授龍達瑞的〈中國大藏經的發展與人間佛教精神《佛光大藏經》〉,以豐富的照片,呈現歷代藏經如明代《永樂北藏》、明末清初的《嘉興藏》等,至於《佛光大藏經》的意義,龍達瑞指出,歷代藏經多為皇帝出資刻印,造成壟斷,《嘉興藏》雖為民間出資刻印,但卻是一種變相的作為,其對象仍為士大夫階層,而《佛光大藏經》則是真正落實閱覽對象遍及普羅大眾,期望人人皆能讀懂。

在場聆聽的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程恭讓則進一步分享,《佛光大藏經》除了希望提供給大眾閱讀外,其校勘堪稱精雕細琢,除普及化也兼具學術價值,另佛光山出版的《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更是顧及到大眾的需求。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則說,制度面在學界和教界,一直都是很糾結的問題,這是因為沒有適應時代而造成。星雲大師制定佛光山的清規,是為了建立清淨和樂的僧團,期望正法永續,除集結《佛光山徒眾手冊》外,訂定十八講的〈怎樣做個佛光人〉,其所彰顯的精神,將可達到無我和解脫的境界。
12345678910第1 / 437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