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9月01日 星期一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大師專區>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系列 不當的依止

大師專區

字級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系列 不當的依止

【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2017-02-19
在佛教裡,不管僧眾、信眾,最初想要學佛修行、發心入道的時候,都會尋找一個自己景仰、相應的善知識,「依止」他學習。「依止」,就是「依存」而「止住」的意思,也就是依賴有德、有力的人,跟著他學習而不輕言離開。

在佛經裡,佛陀曾在涅槃前囑咐弟子,學佛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但是今日有一些佛教徒,往往不能依照佛陀指示的「四依止」去學習,反而因為對佛教教義產生了偏頗的認知,或是一味的盲從追求,因此做了不當的依止,以致帶來信仰的危機。以下舉出數點錯誤的依止,作為佛教徒的省思,並且有以改進。

一、依神不依佛

佛教徒既然名曰「學佛」,首先要對「佛」有所認識和了解。佛是由人修行成道,是人格圓滿、福慧具足的覺者;佛所證悟的真理,能夠指引眾生如何消除煩惱、獲得身心安樂的究竟解脫。

相對的,神祇跟人一樣,都是六道眾生之一,或許祂們具有一些超乎常人的能力,但是仍然難免五衰相現,輪迴生死。所以佛教雖然承認神祇的存在,但不以神祇為信仰、皈依的對象,因為信仰神祇並非究竟解脫之道。

因此,學佛不能「依神」,而要「依佛」所說,佛陀告訴我們:業力自作自受,凡事有因有果,人才是真正決定禍福的主宰;我們唯有信仰佛教,才能從神權中解脫出來,回復心靈的自由,從而建立對自我的信心。

二、依人不依法

所謂「法」,就是真理,真理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我們依法而修,才能明理悟道;相對的,人有喜怒哀樂,有生死去來,學佛如果「依人不依法」,有朝一日,善知識往生,或感情關係發生變化時,不是增加自己的煩惱嗎?本來依止善知識,是為了淨化心靈、增長智慧,到頭來煩惱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困擾,真是得不償失!因此,學佛之初,固然需要靠善知識的接引;但是一旦入了門,就要依法而修,依法而行,如此才是正道,才能進入佛法的堂奧。

三、依迷不依智

學佛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轉迷為悟,轉識成智」。迷,就是不能如實覺知事物的真實性,而執著於錯誤的事理;智,是理性的,具有籌量、分別善惡的能力。

學佛如果「依迷不依智」,就會一直耽溺在五欲六塵之中,以苦為樂,不知出離。相反的,懂得「依智不依迷」,就知道學佛要從淡化物欲開始,慢慢脫離世俗塵勞的束縛,這時智慧就會漸次開啟,法喜禪悅也會不斷從心中湧出;若能進而發心將此法喜、法益布施給人,透過服務奉獻、發心利人的菩薩道實踐,最終必能「轉識成智」,這就是般若現前,才是學佛最大的利益。

四、依求不依行

人之性,在於「有所得」,因此一般人都把信仰建立在「有所求」之上。但是有所求,就會有所限;反之,無所求,才能無限無量。所以我們學佛,要從信佛、求佛,進而要「行佛」;你能行佛所行,就是在為自己累積功德資糧,為自己培養各種福德因緣。這就如同在田地裡耕耘、播種一樣,你播了種,還怕沒有收成嗎?當你透過「行佛」,力行佛的慈悲、智慧、平等、無我、忍耐、喜捨等佛法後,你所培植的各種福德因緣具足時,所謂「善緣好運」,這時即使「不求」,也會「自然而得」,所以學佛要「依行不依求」。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有的人依邪不依正、依寺不依教、依個人不依團體、依事不依理,這些都是不當的依止,也是不明智的行為;依止錯誤,不但無法引導我們走上成佛之道,甚至可能誤入歧途,所以學佛修行,如何選擇正確的依止對象,不可不慎。

………………………

疑問與戲論

從小到大,我們都有很多的疑問,會問很多的「為什麼」,幾乎,知識的累積,都從「為什麼」來。父母、師長、善知識等,常常告訴我們「為什麼」;坊間也有許多書籍,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生活當下,處處都有「為什麼」,勇於發問,問出竅門,就能增長知識,開闊思想。

世間法如此,出世法更是如此。尤其,佛教並不一昧的只是要人相信,而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藉由疑情,迷惑解除了,信仰就會堅固;信仰一旦堅固不移,就能獲得利益,這樣的宗教也才是我們所要選擇的,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宗教。

像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還是太子時,遊歷四城門,困惑人間何以會有生老病死,出家尋道,終於證悟成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問遍天下善知識,最後證入無生法忍;妙慧童女八問佛陀,震驚四座,連文殊菩薩都來頂禮……,疑問正是開悟的契機,甚至簡單的問題,能連續問三個「為什麼」,就會成為很大的學問。

不過,佛教雖然鼓勵大家發問,但是形而上的戲論,佛陀卻置之不理、默然不答;《雜阿含經》裡著名的「十四問難」即是此例。佛教重視實踐,其中縱有高妙哲理,也是為了契入真理,方便實踐用的;凡是不著邊際、不切實際的討論,無益於人生問題的解決,都為佛陀所喝斥;佛陀甚至還引「毒箭」為喻,表明談玄說妙、偏離生活,皆非究竟。

因此,佛教是重視人間性的,離開了人間的佛教,既不能指導我們人生的方向,又不能充實我們生活的內涵,那樣的佛教是沒有存在意義的。我們學佛,可以懷疑,但要避免無謂的戲論,藉由虛心請教,將疑心昇華為信心,讓自己每天都有一悟,累積許多的小悟,就會有將來的大徹大悟;如果只是以文字遊戲為滿足,不僅徒勞無益,只怕與道相去更遠,那就得不償失了。

……………………………

生公說法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真有這樣的事嗎?

「生公」也就是東晉的竺道生大師。他自幼聰穎、悟力高強,八歲出家,十五歲就登壇說法,受到大家的讚譽。二十歲上江西廬山,七年後北遊長安,隨鳩羅摩什大師助譯經典,關中地區的僧眾都說他是神悟之人。與道融、僧睿、僧肇被譽為「什門四傑」、「關中四聖」;也可以說,鳩羅摩什大師翻譯的佛經讀起來那麼流暢,道生大師不是沒有功勞的。

結束北遊參學,道生大師返回建康(南京),著書立說,精研涅槃學。當時法顯大師在建康譯出了六卷《大般泥洹經》。經文中多處提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唯獨「一闡提」,也就是「斷絕一切善根的人」除外。

道生大師悟性非凡,他實在無法認同這個說法,他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自然不應該排除一闡提人。因此,樹起涅槃新說大旗,石破天驚地喊出「一闡提也能成佛」之說,結果立刻受到守舊的主流派激烈批評和圍攻,說他離經叛道、邪說惑眾,要將他逐出僧團。

陷入孤立的道生,在眾人指摘下,仍然堅守自己的理念,正色無畏的發下重誓說:「如果我的說法違背了佛教教義,就讓我現世身受惡報;如果我講的是真理,唯願死的時候高坐講壇上!」說完就拂袖而去。

不得辦法黯然離開建康的道生大師,來到了蘇州虎丘山,不禁傷感起來,老淚縱橫的對著面前的那許多石頭問:「你們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也能成佛,我講的有錯嗎?」或者他當時淚眼模糊,朦朧中望過去,看到那些石頭真的都在向他點頭。

法由心生,他心裡有了那樣的感覺,所以「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是不是事實,石頭究竟有沒有點頭,都不是那麼重要;所謂「心生萬法」,萬法由心而生,這是絕對不錯的。

最後附帶一提,事件發生數年後,北涼曇無讖所譯的四十卷北本《大般涅槃經》輾轉傳到了建康,經文內容不僅更加完整的宣說了「如來常住、眾生悉有佛性」的思想,最重要的是,「一闡提也可成佛」的論點被詳盡而肯定的闡述,證明道生大師當年的論斷實在一點無誤,是完全契合佛理的。這時候南方的僧眾,也才終於被道生大師的先覺智慧、高見卓識所深深折服。
12345678910第1 / 210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