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大師專區>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修持8-7

大師專區

字級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修持8-7

【作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 2025-09-25
時間:1978年10月18日

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煩惱時,該怎麼對治?誦經、拜佛、觀想佛陀的慈容,或者高聲念佛,藉佛的慈悲力來化除煩惱。一個人拜佛時,專心一意,頭雖然低下去,但是心靈卻因此而昇華,無明煩惱也隨之消失淨盡。反之,一個不懂得修行的人,當煩惱生起時,無法自抑,因此大發脾氣,與人爭執,非但煩惱不能消除,反而舊恨未去,又添新愁。

在《普門品》中,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是告訴我們要修行,修行可以獲得很多益處。

(三)蒙受三寶加護

修行者,眼睛不亂看,耳朵不亂聽,嘴巴不亂說,心裡不亂想,身體不亂做壞事,當身口意三業清淨時,即使三寶慈光不加被,本身亦會清淨。何況做各種功德,修各種善行,人間天上都讚美了,三寶豈能不加護持呢?所謂「得道者昌」,一個善良的人尚能獲天降祥瑞,何況一位修行者?

佛陀在菩提樹下修行時,曾感猿猴獻果;唐朝善導大師,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雖寒冬亦須念至流汗,以表至誠。後來善導大師每念阿彌陀佛一聲,就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聲百聲,光明也是一樣,而且旁人都能看到。《普門品》中提到:若有執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無論在什麼大火之中,也不會有恐怖火的燃燒,這是由於菩薩的威德神力。又說:如果面臨傷害或殺害的時候,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刀或杖就會一段一段的折壞,既不能打,又不能殺。這都是說明一個人只要有修行,隨時都能獲得三寶的加護。

(四)常得人天尊敬

一個有修行的人,他的舉止安詳,語言慈和,富於慈悲心,無論到哪裡,都會受到人天的尊敬,處處也會受到禮遇。因此,修行人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身分,保護自己的人格。

佛住世時,大弟子須菩提尊者在岩中宴坐,入定在空三昧的禪思中,那甚深的功行,感動了護法諸天,很多的天人出現在空中,散著天花,一朵朵彩色繽紛,都飄落在須菩提尊者面前,並且合掌讚歎道:「尊者,在世間上做人,有高遠的名聞,有眾多的財寶,並不讓人覺得尊貴。即使那些國王、富豪,他們一樣終日給煩惱欲望所囚。尊者,世間上真正尊貴的,是如你這樣的大修行者,你的威德之光,照徹了天宮。偉大的須菩提尊者,請接受我們天花的供養,我們向你頂禮,表示我們的敬意。」

又有一次,須菩提尊者患病,身心疲憊。這時,護法的帝釋天帶領五百人,向須菩提尊者奏樂問病。

唐朝道宣律師,跟隨師父聽律一遍即欲遊方,師父呵止,令道宣聽完十遍。後來道宣律師持律精嚴,為世間所少有。一日,道宣律師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嶇,甚為難行,幾乎要摔跌時,忽然,有一天神將他扶住。道宣律師問道:「你是什麼人?」

對方答道:「博叉天王之子張瓊,因師戒德嚴謹,故來護衛。」

由此可知,一個修行的人,時時能獲得人天的尊敬與護持。

(五)可以明心見性

有句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古時的磨鏡也是一樣,不經過一番琢磨,鏡子的亮光顯現不出來。愈是上等的藝術品,所須的琢磨工夫愈多,人類也是一樣,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如同空中的烏雲,覆住了太陽的亮光,唯有除去煩惱的烏雲,才能顯出真如本性。如何驅除煩惱的烏雲?則須靠修行的力量;唯有修行,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才能證得真如實相。

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都是從苦行中磨鍊出來的,譬如六祖惠能大師在樁米房中樁米,雪峰禪師當飯頭,印光大師當行堂等;也有以弘法利生作為修行、以從事文教工作作為修行者。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自古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一個人要有成就,必須精進不懈;要明心見性,必須認真修行。

(六)永斷生死苦惱

人生在世,最苦的莫過於生死,親人臨命終時,那一分生離死別的苦楚,如刀刃在心上亂割,真是肝腸寸斷。如何才能免去這種痛苦?佛陀告訴我們,唯有永斷生死苦惱,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怎樣才能永斷生死苦惱,進入涅槃呢?

佛說:唯有修行。

一個人若不修行,則永遠不能出頭。平時只做些功德,至多僅能獲得人天果報,雖然在天界得以享福,但福報享盡了,仍須墮落受苦,不能出離生死。唯有發出離心,厭離塵世的欲望,不為欲望所縛,再以入世的精神,從事弘法度眾的工作,才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苦海。過去諸佛以及大菩薩等,能出離生死苦海,逍
遙於常寂光中,都是經過多生多劫的刻苦修行與磨鍊,才能有所體證。

據《六十華嚴》卷二十六〈十地品〉中所載,修行能得十種自在。所謂「修行十自在」,即是:

1.時自在──命自在

2.處自在──心自在

3.物自在──財自在

4.周遍自在──業自在

5.大小自在──生自在

6.有無自在──願自在

7.動靜自在──信自在

8.深淺自在──如意自在

9.無礙自在──法自在

10.不自在亦自在──智自在(待續)
1011121314151617181920第10 / 213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