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叢林系列 佛法的管理法⑦
2025-07-26
過去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訪問我,開門見山就說:「我們在家人工作,都要求要有多少假期,而且愈多愈好;都要求要有多少薪水,而且能增加更好,反倒是對於工作的成果卻不計較。相對地,我看佛光山的出家人,既不放假,也沒有薪水,每天又是那麼忙碌,但是大家卻都認真勤勞,甚至到了晚上加班挑燈夜戰,也毫無怨言。這一股力量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一聽,覺得沒錯,事實就是如此,便告訴他說:「社會人士在『有』裡面生活,當然希望要有假期、要有薪水,一切都要『有』;出家人在『空無』裡生活,凡事講究無相布施、無我度生,不計較自己的利益,因為不想要假期、不想要待遇,做事就做得更熱忱,不必人家命令就會自我發心、自我精進,當然事情也就容易有成果了。」湯教授聽了我的話之後,感覺到似乎懂又似乎不懂。
總之一句,在佛光山的人可以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工作,就是因為他不計較假期和待遇,他計較的是「我是為信仰、為大眾、為常住而做、為社會而服務,所以我要努力以赴」。如果每個人都能「不要而做」、「不要而有」,到達這個程度,事情的進行也就會非常順利了。
五、禪定:禪定之於人生,倒不一定是要你去修行,追求了生脫死,也不是要你端身正坐,老僧入定,只希望你能擁有一點禪定的修養,凡事不要那麼毛躁、衝動,要能周全計畫、深入了解,所謂「動如狡兔,靜如處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一如,必能成事。
禪定的重要,比方前線發生戰爭,將軍領導部隊前往應戰,假如他沒有一點定力,慌慌張張,怎麼能指揮大軍呢?又例如一場球賽,還沒有開打,球員就緊張不安,怎麼能把球打好呢?因此,所謂「定力」,就是在狂風暴雨中,我能安然若素;雖千萬人,吾往矣,我無所懼畏。
過去泰國有一座工廠,規定員工每天早上八點鐘上班時,大家先不急著工作,利用半小時誦經、打坐。有人就說:「這不是很浪費時間嗎?」但是據廠主說:「這不但不浪費時間,還增加了工作效率。因為每個人經過了這一段時間的沉澱、修鍊,不僅加強了解因果關係,也學會了紓解情緒的方法,工作起來就都特別有效率。」
因此,禪定的修行,運用在管理學上是很有效用的,你信不信佛教是一回事,但是你要想創立事業,對於禪定的修養是不能沒有的,禪修可以養成性格穩重,增長氣度修為,對人對事不計較,精神旺盛、心思縝密、態度安詳,具有種種的好處。
六、般若:何謂「般若」?般若裡有智慧,但不能完全說是智慧,因為智慧是「聰明」的意思,世間上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所在多有。在社會各種管理法當中,多多少少都含有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成分,唯獨「般若」是佛教特有的管理法,凡事如果沒有般若引導,就只能算是世俗的作為。
般若是六度的根本,是一種驅動力。比方布施,一般人布施,總希望能得到人家的感謝,那是一種帶有貪心的有相布施,如果能有般若引導,毫不貪吝地施捨,不求回報,也就是無相布施了。
例如持戒,世間上的法律,是從外在規定人要守法,佛教的戒律則是自我喚醒「我要守法」的意識;因為有了般若,自然也就會明白守法的重要。
再如忍辱,一般人都是因為人家欺負我,我不得辦法反抗,只得忍氣吞聲,但是假如有了般若引導,明白你我的關係是一體的、是共生的,看法不一樣,態度就不一樣了。一直以來,我提倡「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有的人可能覺得這是屈從,實際上如果你能理解這種「逆向思考」的意義,必定會加速工作的成效。
佛教說般若有三個種類,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如果你能用心體悟、觀照世間萬象,了知萬事萬物的實相,明白你我不是兩個,是一體的、是融和的、是共生共存的,彼此沒有對立,也就能「人我一如」。尤其人有了般若,面對世間的森羅萬象,從「一」就可以知道「多」,從「小」就可以知道「大」,能夠舉一反三。
總地來說,六度的管理法,就是六個可以讓自己得度,也讓別人得度,自他兩利的法門,是管理學上用不盡的好方法。
我一聽,覺得沒錯,事實就是如此,便告訴他說:「社會人士在『有』裡面生活,當然希望要有假期、要有薪水,一切都要『有』;出家人在『空無』裡生活,凡事講究無相布施、無我度生,不計較自己的利益,因為不想要假期、不想要待遇,做事就做得更熱忱,不必人家命令就會自我發心、自我精進,當然事情也就容易有成果了。」湯教授聽了我的話之後,感覺到似乎懂又似乎不懂。
總之一句,在佛光山的人可以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工作,就是因為他不計較假期和待遇,他計較的是「我是為信仰、為大眾、為常住而做、為社會而服務,所以我要努力以赴」。如果每個人都能「不要而做」、「不要而有」,到達這個程度,事情的進行也就會非常順利了。
五、禪定:禪定之於人生,倒不一定是要你去修行,追求了生脫死,也不是要你端身正坐,老僧入定,只希望你能擁有一點禪定的修養,凡事不要那麼毛躁、衝動,要能周全計畫、深入了解,所謂「動如狡兔,靜如處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一如,必能成事。
禪定的重要,比方前線發生戰爭,將軍領導部隊前往應戰,假如他沒有一點定力,慌慌張張,怎麼能指揮大軍呢?又例如一場球賽,還沒有開打,球員就緊張不安,怎麼能把球打好呢?因此,所謂「定力」,就是在狂風暴雨中,我能安然若素;雖千萬人,吾往矣,我無所懼畏。
過去泰國有一座工廠,規定員工每天早上八點鐘上班時,大家先不急著工作,利用半小時誦經、打坐。有人就說:「這不是很浪費時間嗎?」但是據廠主說:「這不但不浪費時間,還增加了工作效率。因為每個人經過了這一段時間的沉澱、修鍊,不僅加強了解因果關係,也學會了紓解情緒的方法,工作起來就都特別有效率。」
因此,禪定的修行,運用在管理學上是很有效用的,你信不信佛教是一回事,但是你要想創立事業,對於禪定的修養是不能沒有的,禪修可以養成性格穩重,增長氣度修為,對人對事不計較,精神旺盛、心思縝密、態度安詳,具有種種的好處。
六、般若:何謂「般若」?般若裡有智慧,但不能完全說是智慧,因為智慧是「聰明」的意思,世間上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所在多有。在社會各種管理法當中,多多少少都含有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成分,唯獨「般若」是佛教特有的管理法,凡事如果沒有般若引導,就只能算是世俗的作為。
般若是六度的根本,是一種驅動力。比方布施,一般人布施,總希望能得到人家的感謝,那是一種帶有貪心的有相布施,如果能有般若引導,毫不貪吝地施捨,不求回報,也就是無相布施了。
例如持戒,世間上的法律,是從外在規定人要守法,佛教的戒律則是自我喚醒「我要守法」的意識;因為有了般若,自然也就會明白守法的重要。
再如忍辱,一般人都是因為人家欺負我,我不得辦法反抗,只得忍氣吞聲,但是假如有了般若引導,明白你我的關係是一體的、是共生的,看法不一樣,態度就不一樣了。一直以來,我提倡「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有的人可能覺得這是屈從,實際上如果你能理解這種「逆向思考」的意義,必定會加速工作的成效。
佛教說般若有三個種類,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如果你能用心體悟、觀照世間萬象,了知萬事萬物的實相,明白你我不是兩個,是一體的、是融和的、是共生共存的,彼此沒有對立,也就能「人我一如」。尤其人有了般若,面對世間的森羅萬象,從「一」就可以知道「多」,從「小」就可以知道「大」,能夠舉一反三。
總地來說,六度的管理法,就是六個可以讓自己得度,也讓別人得度,自他兩利的法門,是管理學上用不盡的好方法。
最新消息
2025第11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開放報名觀察員
2025-10-02福報生活推廣協會理監事會議 33萬學生讀報陶冶品德
2025-10-02北區知賓中、分隊長增能培訓 提升知能服務大眾
2025-10-02佛門開放日 跨文化交流共譜心靈之旅
2025-10-02南華大學人間佛教講座 依空法師以《八大人覺經》引領生命智慧
2025-10-02大明社區大學 客語推廣佛光菜根譚研習
2025-10-02波士頓提倡身心健康 秋季活動利益大眾
2025-10-02禪意融花藝 芝加哥禪淨中心「禪心花藝」中英文學員參與
2025-10-02寶塔寺長青學苑 啟動終身學習
2025-10-02馬口禪淨中心慶中秋 歡喜傳承中華文化
202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