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新聞專題 > 紙上博物館> 〔紙上博物館〕地層下的知識 大地化石礦石博物館

紙上博物館

字級

〔紙上博物館〕地層下的知識 大地化石礦石博物館

【人間社 孫芳菲 台南報導】 2021-11-15
位於台南永康的「大地化石礦石博物館」,是一座私人博物館,卻典藏有數十億年前的前寒武紀化石,以及在澎湖海溝出土的淮河古菱齒象化石,不僅具有學術研究價值,也有助於生物演進、氣候變化和地質等方面的研究。

館長陳濟堂表示,他早年偶然間看到媒體報導,得知有台灣大學教授到台南左鎮菜寮挖掘化石,於是好奇地帶著家人前往觀看,認為化石美得像藝術品,從此開啟收藏化石的興趣,他自己也從1973年開始採集化石。

由於喜愛探索自然奧秘,陳濟堂經常前往高雄、岡山、嘉義、新化、甲仙等地採集化石,足跡遍及南台灣山區、丘陵、溪邊及海邊,逐漸深入了解化石和生物演化、台灣與大陸的地緣關係,以及探究台灣脊椎動物的演化軌跡。

陳濟堂為了提高大眾對古生物學與礦石的認識與興趣,於1993年9月成立博物館,展出他採集與收藏的化石與礦石。成立以來,包括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祁國琴、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任馬場悠男、鹿兒島大學教授大塚裕之等人都曾前往參觀。

博物館入口陳列的淮河古菱齒象的頭骨和象牙,是漁民從台灣海峽澎湖海溝中打撈起的化石,根據學者研究,淮河古菱齒象生活在更新世的華北地區及澎湖水道,這項發現有助於研究台灣附近的生物演進、氣候及地質。

他說,淮河古菱齒象的祖先來自華北淮河流域,學者認為在冰河時期,淮河古菱齒象為了躲避寒冷的天氣,從華北長途跋涉到台灣海峽,據此推測淮河古菱齒象的祖先曾目睹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台灣海峽消失,華北動物大舉南遷等盛況。

博物館主要陳列化石、礦石兩大部分,展示物都經過專家鑑定、核對及分類編目,陳列空間的燈光和空調溫控也都經過專家設計,不僅平時提供學校戶外教學,2017年第7屆國際長毛象學術研討會也在此進行學術交流。

化石區展示無脊椎和有脊椎動物,包括海綿、腔腸、軟體、棘足、節足、魚類、兩棲、爬蟲、哺乳等類,均依系統陳列,其中的哺乳類動物化石,又分為長鼻目、偶蹄目、奇蹄目、食肉目、鯨目和靈長目等。

館中珍藏最久遠的化石,是一塊疊藻化石,年代屬於數十億年前的前寒武紀;也有來自加拿大雅伯達省的一塊彩斑菊石,是距今約1億9000萬年左右的侏儸紀時期化石;而澎湖水道出土的淮河古菱齒象、鬣狗等化石,都是大約2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化石。

「這是鸚鵡螺剖面,因海水進入或排出氣室,鸚鵡螺就會沉入海裡或浮出水面。」館長夫人陳魏美英說,二戰時期潛水艇「鸚鵡螺號」的建造原理,就是根據鸚鵡螺氣室來設計的。

博物館陳列的化石琳琅滿目,包括在高雄大崗山出土的硨磲蛤、台南新化丘陵發現的貘頭骨和象掌、嘉義清華山的花鹿頭骨等,都是第四冰河時期前的台灣本土化石。

陳濟堂表示,在嘉義發現花鹿頭骨時,還請專家慢慢清出形狀,因為一般人看到的只是一塊石頭。有趣的是,縱然已經變成化石,從鹿角的分歧,以及象的臼齒,還是可以知道牠們的年齡。

此外,館內還陳列有鯨脊椎、耳骨、肋骨;老虎上顎犬牙、頭骨;台灣猛瑪象下顎臼齒、鱉頭、龜甲等,都是台灣出土的脊椎動物化石,相當可貴。

館內第二部分為珍貴稀少的礦石,分類為天然元素、硫化物、氟化物、氧化物、碳酸鹽、矽酸鹽、磷酸鹽和硫酸鹽等8類,並依礦石的化學成分不同來排列,包括琥珀、沙漠玫瑰、方解石、水晶、黃鐵石及共生礦等。

陳濟堂表示,在我們居住的地球岩石中,蘊藏各式各樣的礦石,有些色彩瑰麗,有些奇形怪狀,美不勝收;有些寶石、玉石光彩奪目,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有些礦石可以作為冶金、化工、電子、光學等原料,用途非常廣。

他說,地層下的知識浩瀚無窮,化石記錄原始生命的分布、演化與變遷,是地球亙古發展的歷史證據,因此他也致力於教育推廣,提供化石供出版社拍照、編輯高中地球科學教材〈從化石紀錄看地球歷史〉,若能對這些化石與礦石多一些了解,也會對我們居住的地球多一分關愛。
12345678910第1 / 11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