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妙貫法師佛學講座 闡釋轉凡入聖四預流支
2022-10-17
佛光山鳳山講堂10月15日,禮請佛光大藏經編藏處史傳藏編輯妙貫法師於2樓大殿佛學講座,講題:「轉凡入聖.四預流支」。260位信眾恭聆妙法。人間大學鳳山分校親子小提琴班在吳沅瑩老師帶領下,以〈小星星、風之歌、茉莉花、第一小步舞曲〉四首曲目,為講座揭開序幕。
妙貫法師含笑詢問台下聽眾:「各位,『您知道學佛的目的嗎?』台下一片寂然。」
講師以簡報(PPT),詳述學佛目的-轉凡入聖、轉迷成悟、學佛成佛。要如何轉凡入聖?首先要「熄滅貪瞋痴」;要想熄滅貪瞋痴,必須有「持戒、禪定、般若」的修習智慧。
法師談到「修習智慧」的次第:生得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證無漏慧。並講解何謂「次第修證」,依序是:外凡、內凡、「四預流支」、須陀洹(斷三結)、斯陀洹(斷三結,貪瞋痴薄)、阿那含(斷五下分結)、阿羅漢(斷五上分結)。
為了讓聽眾了解凡夫、聖者的次第修證,法師以圖片詳加解說。並以《人間萬事2》說明,初果阿羅漢又名為預流果、逆流果、入流果,意思是說,修行到某個階段「預入聖人之流」,或是「逆生死之流而順聖道之流」,或是「和合聖人之流,不合世俗之流」。
法師以《雜阿含396經》醒眾,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須陀洹的四種修習即「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並說明四預流支的重要性:真歸依、能入正性離生。
法師進一步解說,「親近善知識」是修道上的一盞明燈,善知識如月,增益信、戒、聞、施、智慧……。善知識所趣、猶月盛滿;善知識能令吾人生善斷惡。
《佛法真義》3,大師教導,真正的善知識是對我們的前途有所教導、人格有所指正,又能幫我們向上,督促我們進步的人,讓我們在學業、道業、事業有所成長,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識。如何親近善知識?親近、承事、恭敬、供養。即名為親近善士。
法師接著解說「聽聞正法」,聞法有五德:1.未曾聞者,便得聞之。2.已得聞者,重諷誦之。3.見不邪傾。4.無有狐疑。5.解甚深義。
聞法者應有的特質:於善法不可顛倒受解;於諸善法信心清淨;於諸善法精進、慚愧、智慧,不為爭勝而聞法;以清澈心而聽法。
大師指點我們,佛法妙不可言,但佛法的妙處,也處處展現在平凡的事物上。想要聞法,要懂得「妙聽」,懂得諦聽佛法的真理,身口意清淨,即為修行,也就是一種「妙行」。
法師續說四預流支的「內正思惟」,佛陀從三方面解釋正思惟:離欲思惟、無瞋思惟、無害思惟。法師鼓勵信眾以智慧分別揀擇,令身、語、意三業無失,離諸過咎,是名正思惟。
法師說明「法次法向」又常譯作:「法隨法行」、「向法次法」。意為:有次第依照法實行。菩薩得善巧已,法隨法行,所謂: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是為菩薩修習道支。
大師在《人間佛教論文集.人間佛教的藍圖》提到,學佛修行,不一定只有侷限在寺院裡,佛教尤其重視生活中的修行,能夠在日常生活裡實踐佛法,就是修行。
為了讓聽講者更易懂,法師以四預流支連結四依止法扼要說明:1.親近善士應「依法不依人」;2.聽聞正法應「依義不依語」;3.如理作意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4.法隨法行應「依智不依識」。
掌聲中法師接受小朋友獻花,大眾合影後,為講座畫下圓滿句點。
妙貫法師含笑詢問台下聽眾:「各位,『您知道學佛的目的嗎?』台下一片寂然。」
講師以簡報(PPT),詳述學佛目的-轉凡入聖、轉迷成悟、學佛成佛。要如何轉凡入聖?首先要「熄滅貪瞋痴」;要想熄滅貪瞋痴,必須有「持戒、禪定、般若」的修習智慧。
法師談到「修習智慧」的次第:生得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證無漏慧。並講解何謂「次第修證」,依序是:外凡、內凡、「四預流支」、須陀洹(斷三結)、斯陀洹(斷三結,貪瞋痴薄)、阿那含(斷五下分結)、阿羅漢(斷五上分結)。
為了讓聽眾了解凡夫、聖者的次第修證,法師以圖片詳加解說。並以《人間萬事2》說明,初果阿羅漢又名為預流果、逆流果、入流果,意思是說,修行到某個階段「預入聖人之流」,或是「逆生死之流而順聖道之流」,或是「和合聖人之流,不合世俗之流」。
法師以《雜阿含396經》醒眾,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須陀洹的四種修習即「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並說明四預流支的重要性:真歸依、能入正性離生。
法師進一步解說,「親近善知識」是修道上的一盞明燈,善知識如月,增益信、戒、聞、施、智慧……。善知識所趣、猶月盛滿;善知識能令吾人生善斷惡。
《佛法真義》3,大師教導,真正的善知識是對我們的前途有所教導、人格有所指正,又能幫我們向上,督促我們進步的人,讓我們在學業、道業、事業有所成長,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識。如何親近善知識?親近、承事、恭敬、供養。即名為親近善士。
法師接著解說「聽聞正法」,聞法有五德:1.未曾聞者,便得聞之。2.已得聞者,重諷誦之。3.見不邪傾。4.無有狐疑。5.解甚深義。
聞法者應有的特質:於善法不可顛倒受解;於諸善法信心清淨;於諸善法精進、慚愧、智慧,不為爭勝而聞法;以清澈心而聽法。
大師指點我們,佛法妙不可言,但佛法的妙處,也處處展現在平凡的事物上。想要聞法,要懂得「妙聽」,懂得諦聽佛法的真理,身口意清淨,即為修行,也就是一種「妙行」。
法師續說四預流支的「內正思惟」,佛陀從三方面解釋正思惟:離欲思惟、無瞋思惟、無害思惟。法師鼓勵信眾以智慧分別揀擇,令身、語、意三業無失,離諸過咎,是名正思惟。
法師說明「法次法向」又常譯作:「法隨法行」、「向法次法」。意為:有次第依照法實行。菩薩得善巧已,法隨法行,所謂: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是為菩薩修習道支。
大師在《人間佛教論文集.人間佛教的藍圖》提到,學佛修行,不一定只有侷限在寺院裡,佛教尤其重視生活中的修行,能夠在日常生活裡實踐佛法,就是修行。
為了讓聽講者更易懂,法師以四預流支連結四依止法扼要說明:1.親近善士應「依法不依人」;2.聽聞正法應「依義不依語」;3.如理作意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4.法隨法行應「依智不依識」。
掌聲中法師接受小朋友獻花,大眾合影後,為講座畫下圓滿句點。
最新消息
瑞典佛光人友寺交流 對話增進合作
2025-08-28Z世代走進寺院 用佛法找回專注與力量
2025-08-28首屆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 野呂靖解析華嚴日本本土化及影響
2025-08-28首屆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 柳幹康解讀永明延壽思想及影響
2025-08-28首屆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 伊吹敦談禪宗「南頓北漸」
2025-08-28首屆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 木村清孝展望東亞佛教研究未來方向
2025-08-28佛大校長趙涵㨗禮拜星雲大師 祈願校務日隆
2025-08-28佛光西來學校新課程亮相 籃球與機器人熱力開跑
2025-08-28中學佛學會探索覺悟之旅 雲端課堂走近佛陀
2025-08-28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日本揭牌 開啟東亞佛教研究新里程
2025-08-28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