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星雲大師全集121】隨堂開示錄536
2021-11-04
隨堂開示錄─青年勉勵34
自覺的重要4-4
為普門佛光青年團開示
時間:2007年3月25日.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提問五:我很好奇大師要「封人」,封人後的大師要做什麼?
做和尚!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封人後,還是一樣要寫文章、吃飯、看經、念佛、打坐、修行,不過生活會更加豐富,因為多了一點時間,可以靜靜地思考問題。人生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不是光用眼睛看就能知道的。如同大家看《佛光菜根譚》,第一次看,或許不明白,第二次看,就能看出一點意思,念個五次、十次,體會就更加不同了。
我一天可以寫二十篇的「迷悟之間」,雖然寫完就忘記了,但是偶爾再把它找來看看,一方面看有沒有錯誤,一方面回顧,有時也會有意味深長的體會:「這句話說得好,當初是怎麼想到的?」
所謂「以聞思修入三摩地」,由聽、看得來的只是一種知識,是浮面的,還要透過思考:為什麼?怎麼會?左右、前後的因果關係如何?甚至懂還不夠,要透過實踐,才能達到修所成慧。例如:念「阿彌陀佛」確實可以斷除煩惱,但是有的人不相信,他說:「我也念阿彌陀佛,可是我的煩惱還是沒斷啊!」那是因為方法錯誤,如果他肯接受別人指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連續不斷地念,念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後通了、懂了,世界也就不一樣了。
提問六:佛光山有一千兩百位出家法師,還有百萬信徒,請問大師是如何管理的?
佛教就是一部管理學,有戒律的管理學、叢林的管理學、原始佛教的管理學,甚至《阿彌陀經》、《普門品》也都是管理學,可以說管理的方法太多了。實際上,一些管理的學問、方法都不是真的有用,對機說法才是最高的管理學。
我的管理法就如道家所說「無為而治」,「無為」是佛教的出世法,但兩相比較還是有程度上、解釋上的不同,不過都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好方法。
昨天《聯合報》副刊,高希均教授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人間藍海的領航者──星雲大師」。紅海充滿殺戮之氣,彼此鬥爭,血肉模糊;藍海清淨、美麗、仁慈、柔和。所以,在慈悲的領域裡,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就是最好的管理學。
提問七:得知大師十二歲出家,我很好奇。請問大師,您十二歲出家,是自願的,還是父母送去的?
小時候覺得人生沒有希望,除了種田、放牛、撿牛糞、幫忙家務、掃地之外,就沒有用武之地。自己也想讀書,但是家裡窮,讀不起,再說,兄弟姐妹好幾個,怎能我一個人去讀書?實在說,那時真是無路可走。要做揚州三把刀:剃頭刀、修腳刀、菜刀,心裡不甘願,還是做和尚吧!和尚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可大可小。
童年時,我長得小小、胖胖的,大人都滿喜歡跟我玩,看到我就叫我「小和尚」,無形之中,心裡有了「做和尚」的概念。雖然如此,對於了生死、斷煩惱的事,我是一概不知。
抗戰期間,汪精衛成立和平軍,正在做第三次訓練,那時正逢我父親在南京大屠殺中失蹤,我和母親到處尋找。途中,遇上軍隊在訓練,我佇足觀看,忽然有個和尚朝我背後說:「小朋友,來做和尚嗎?」因為被稱「和尚」的話聽多了,我隨口就答:「要啦!」原本只是為了打發對方,要他不必囉嗦,沒想到,過了一會兒,來了一個人,說道:「剛才某某人要你出家當和尚,你答應了,現在師父叫你過去!」我一聽,糟糕,當真嗎?既然話已出口,只好硬著頭皮過去。
問我話的人就是我的師父。他說:「聽說你要做和尚,那就跟我出家吧!」在不能懊悔的情況下,我說:「好啊!」於是他立刻要我留下名字、住址。
由於出家需要得到父母允准,師父就說:「你去跟父母說一聲好嗎?」我趕緊去找母親,告訴他我要在這裡出家的事情。母親聽了,說道:「那怎麼行!是我帶你出來的,要是家裡的人知道你在這裡出家了,我怎麼對他們交代?」那時候年紀小,聽了媽媽的話,眼淚就不住地流下來。「不行,我已經答應別人了,不能反悔的!」母親看我如此堅決、難過、無奈,就說:「那讓我見見你的師父!」我說:「你不能跟他亂講啊!人家可是個大和尚。」他一再想把我帶走,但是家師很會說話,他說:「你的孩子聰明伶俐,在家裡頑皮很可惜,不如到這裡來讀書,將來可以做大和尚、大法師!」後來我母親終於被師父說服,讓我留下來了。
才剛談過,隔天早上我就剃頭了,下午就送母親坐火車回家鄉。這一幕一晃已經六十九年,至今還是歷歷在目。這是人生的際遇,如果我不出家,現在可能是個農人或工人,就因為出了家,所以我的人生價值、人生功用跟在家不一樣。當然出家也不絕對都是幸福、成功的,也是要一步一腳印,耐煩的走下來。
提問八:現代人如何消除焦慮?面對焦慮該怎麼辦?
面對焦慮該怎麼辦?不焦慮就好了嘛!為什麼要焦慮呢?(眾笑)
幾十年前,我有能力購買汽車,雖然買了汽車,我還是不會開。為什麼?那是時代的產物。就是科技這麼發達,到今天我還是不會使用電腦,明知電腦找資料很快,我還是習慣查字典。總覺得,我有我的世界,但我也不妨礙別人的進步,人人各取所愛,各取所需。
生命很可貴,為何要焦慮呢?難道美好的世界,你都沒看到,只看到痛苦、焦慮嗎?你連死都不怕了,為何要自殺呢?
既然是大學生,心地應該是很開明、開闊的。人生不只為自己、為一家,為世界才是我們的任務。全世界的生命需要大家共同來傳承,千萬不可輕視生命。《法華經》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人人皆有佛性,你能看到自己的心,就是看到佛!
自覺的重要4-4
為普門佛光青年團開示
時間:2007年3月25日.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提問五:我很好奇大師要「封人」,封人後的大師要做什麼?
做和尚!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封人後,還是一樣要寫文章、吃飯、看經、念佛、打坐、修行,不過生活會更加豐富,因為多了一點時間,可以靜靜地思考問題。人生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不是光用眼睛看就能知道的。如同大家看《佛光菜根譚》,第一次看,或許不明白,第二次看,就能看出一點意思,念個五次、十次,體會就更加不同了。
我一天可以寫二十篇的「迷悟之間」,雖然寫完就忘記了,但是偶爾再把它找來看看,一方面看有沒有錯誤,一方面回顧,有時也會有意味深長的體會:「這句話說得好,當初是怎麼想到的?」
所謂「以聞思修入三摩地」,由聽、看得來的只是一種知識,是浮面的,還要透過思考:為什麼?怎麼會?左右、前後的因果關係如何?甚至懂還不夠,要透過實踐,才能達到修所成慧。例如:念「阿彌陀佛」確實可以斷除煩惱,但是有的人不相信,他說:「我也念阿彌陀佛,可是我的煩惱還是沒斷啊!」那是因為方法錯誤,如果他肯接受別人指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連續不斷地念,念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後通了、懂了,世界也就不一樣了。
提問六:佛光山有一千兩百位出家法師,還有百萬信徒,請問大師是如何管理的?
佛教就是一部管理學,有戒律的管理學、叢林的管理學、原始佛教的管理學,甚至《阿彌陀經》、《普門品》也都是管理學,可以說管理的方法太多了。實際上,一些管理的學問、方法都不是真的有用,對機說法才是最高的管理學。
我的管理法就如道家所說「無為而治」,「無為」是佛教的出世法,但兩相比較還是有程度上、解釋上的不同,不過都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好方法。
昨天《聯合報》副刊,高希均教授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人間藍海的領航者──星雲大師」。紅海充滿殺戮之氣,彼此鬥爭,血肉模糊;藍海清淨、美麗、仁慈、柔和。所以,在慈悲的領域裡,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就是最好的管理學。
提問七:得知大師十二歲出家,我很好奇。請問大師,您十二歲出家,是自願的,還是父母送去的?
小時候覺得人生沒有希望,除了種田、放牛、撿牛糞、幫忙家務、掃地之外,就沒有用武之地。自己也想讀書,但是家裡窮,讀不起,再說,兄弟姐妹好幾個,怎能我一個人去讀書?實在說,那時真是無路可走。要做揚州三把刀:剃頭刀、修腳刀、菜刀,心裡不甘願,還是做和尚吧!和尚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可大可小。
童年時,我長得小小、胖胖的,大人都滿喜歡跟我玩,看到我就叫我「小和尚」,無形之中,心裡有了「做和尚」的概念。雖然如此,對於了生死、斷煩惱的事,我是一概不知。
抗戰期間,汪精衛成立和平軍,正在做第三次訓練,那時正逢我父親在南京大屠殺中失蹤,我和母親到處尋找。途中,遇上軍隊在訓練,我佇足觀看,忽然有個和尚朝我背後說:「小朋友,來做和尚嗎?」因為被稱「和尚」的話聽多了,我隨口就答:「要啦!」原本只是為了打發對方,要他不必囉嗦,沒想到,過了一會兒,來了一個人,說道:「剛才某某人要你出家當和尚,你答應了,現在師父叫你過去!」我一聽,糟糕,當真嗎?既然話已出口,只好硬著頭皮過去。
問我話的人就是我的師父。他說:「聽說你要做和尚,那就跟我出家吧!」在不能懊悔的情況下,我說:「好啊!」於是他立刻要我留下名字、住址。
由於出家需要得到父母允准,師父就說:「你去跟父母說一聲好嗎?」我趕緊去找母親,告訴他我要在這裡出家的事情。母親聽了,說道:「那怎麼行!是我帶你出來的,要是家裡的人知道你在這裡出家了,我怎麼對他們交代?」那時候年紀小,聽了媽媽的話,眼淚就不住地流下來。「不行,我已經答應別人了,不能反悔的!」母親看我如此堅決、難過、無奈,就說:「那讓我見見你的師父!」我說:「你不能跟他亂講啊!人家可是個大和尚。」他一再想把我帶走,但是家師很會說話,他說:「你的孩子聰明伶俐,在家裡頑皮很可惜,不如到這裡來讀書,將來可以做大和尚、大法師!」後來我母親終於被師父說服,讓我留下來了。
才剛談過,隔天早上我就剃頭了,下午就送母親坐火車回家鄉。這一幕一晃已經六十九年,至今還是歷歷在目。這是人生的際遇,如果我不出家,現在可能是個農人或工人,就因為出了家,所以我的人生價值、人生功用跟在家不一樣。當然出家也不絕對都是幸福、成功的,也是要一步一腳印,耐煩的走下來。
提問八:現代人如何消除焦慮?面對焦慮該怎麼辦?
面對焦慮該怎麼辦?不焦慮就好了嘛!為什麼要焦慮呢?(眾笑)
幾十年前,我有能力購買汽車,雖然買了汽車,我還是不會開。為什麼?那是時代的產物。就是科技這麼發達,到今天我還是不會使用電腦,明知電腦找資料很快,我還是習慣查字典。總覺得,我有我的世界,但我也不妨礙別人的進步,人人各取所愛,各取所需。
生命很可貴,為何要焦慮呢?難道美好的世界,你都沒看到,只看到痛苦、焦慮嗎?你連死都不怕了,為何要自殺呢?
既然是大學生,心地應該是很開明、開闊的。人生不只為自己、為一家,為世界才是我們的任務。全世界的生命需要大家共同來傳承,千萬不可輕視生命。《法華經》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人人皆有佛性,你能看到自己的心,就是看到佛!
最新消息
唐代宮廷供養人服飾復原展開幕 香港佛光緣美術館重現風華
2025-10-08〔三好校園〕微孝小學育品德 童心真誠踐善行
2025-10-08日光寺響應零肌餓 傳遞慈悲與溫暖
2025-10-08多倫多佛光山專題講座 從科學與醫學尋找歡喜
2025-10-08佛光文教中心新道場首辦中秋祈福晚會 凝聚眾緣溫馨團圓
2025-10-08慶祝中華民國國慶 東京佛光人推廣素食文化
2025-10-08東禪佛教學院2025學年度開學 培養多元能力
2025-10-08邁阿密協會推動佛教藝術與文化教育 FIU師生體驗敦煌美學
2025-10-08多倫多英文分會感恩聚會 共享法喜
2025-10-08《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6-6
2025-10-08
相
關
消
息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修持8-5 2025-09-23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4-2 2025-09-03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 佛法滿人間.應世無畏 2025-04-21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人生與社會.佛教的福壽觀4-4 2024-12-20
星雲大師圓寂周年紀念日追思典禮 全球僧信發心奉行人間佛教緬師恩 2024-02-24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07 2023-12-09
【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佛學思想73-日日是好日 2023-08-12
最深刻的思念 各道場和金門佛光人讚頌大師 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