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光三好SDG15小藝術家獎展覽 兒童創意詮釋永續共生
【人間社 魏星 澳洲臥龍崗報導】2025-09-12佛光山南天大學美術館、澳洲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會與國際佛光會雪梨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2025佛光三好SDG15小藝術家獎---共生與共榮」藝術展,於8月3日至9月28日在南天大學美術館展出。主辦單位9月6日特別策畫自然藝術工作坊,吸引近百位社區民眾熱情參與,透過多元藝術形式,向參與者傳遞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環保與心保理念。 本次展覽以「共生與共榮」為主題,完整呈現134件三好小藝術家獎獲獎佳作,涵蓋佛光獎、特優獎、優等獎及參與獎等獎項,參賽者橫跨5至13歲,作品媒材包括水彩、粉彩、蠟筆、自然裝置等,充分展現兒童對地球永續發展的關注與無窮創意。 就讀雪梨大學運動科學專業的Allen Li對一幅生動刻畫太陽、陸地和海洋生物的作品印象深刻,他讚歎畫面中央日出景象的視覺衝擊力,以及作品巧妙融合各種動植物形象的獨特構思。Allen認為,展覽為兒童提供絕佳舞台,盡情揮灑創意,從小培育環保意識,這種理念將隨著孩子的成長茁壯,感染周圍的人,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Alphababies幼兒教育機構的Agnes Weisz表示,身為0-5歲幼兒的保育員,她深知孩童創作潛力無可限量。Agnes特別提及小藝術家Zoe的繪畫作品,畫面捕捉山火中無尾熊無助的瞬間,不僅構圖震撼人心,更能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充分彰顯兒童以獨特視角詮釋環保議題的天賦。 工作坊活動同樣精采紛呈。來自佛光山南天講堂的許智銓指出,活動緊密呼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5項(SDG15),宣揚共存共榮理念的重要性。許智銓在工作坊中創作鳳凰造型自然藝術品,寓意重生與超越,期許眾人發揮無限潛能,為實現永續發展願景而不懈努力。 攜子參與的Rebecca對工作坊的環保設計理念讚賞有加,取自大自然且可重複使用的創作材料,感受到可持續發展的精髓。她希望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培養孩子們對自然萬物的尊重與守護意識。 臥龍崗的9歲女孩Eva在工作坊中展現滿滿熱忱,自豪地展示描繪蝴蝶、花朵和葉片的作品,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Eva說,這次體驗不僅豐富了她的生活,更培養了她對藝術和自然的欣賞能力。 藉由佛光三好小藝術家獎展覽與自然藝術工作坊的巧妙結合,主辦單位成功搭建藝術教育與環保意識的溝通橋梁,讓不同年齡層的參與者在創作過程中體悟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真諦,為啟發大眾善護生命、愛惜地球家園的慈悲心行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
相關新聞
-
《人間萬事》英文版第一冊面世 映照人生萬象的智慧之書
《人間萬事》是星雲大師繼「迷悟之間」、「星雲法語」之後,在《人間福報》第三個三年執筆撰寫的頭版專欄。在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的帶領下,英譯本The Many Matters of Life: Volume 1(《人間萬事》英文版第一冊)正式問世。英文版整套由倫敦佛光山翻譯團隊,妙慧講師彭寶珊等共同翻譯。 星雲大師在《人間萬事》自序中提到,內容涵蓋人生百態,探索人類情感的起伏、道德的複雜、善惡的對照,以及家庭、社會、宇宙、生命等多層次課題。透過文字,大師希望引導讀者在「人生萬象」的鏡像裡,觀照人世間的真實,找到自我的定位。 大師指出,社會就像一個萬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與事件交織,讓人目眩神迷。然而,若缺乏智慧觀照,往往流於隨波逐流、迷失方向。因此,大師希望藉此書,帶領大眾在繁華與紛擾之間,見到生命的本質。 此次英文版的推出,讓英語讀者得以親近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第一冊收錄五十九篇短文,展現智慧與慈悲的生活之道。英文版有四大特色: 一、忠於原文,結構清晰:每篇文章均保留原文的標題與段落架構,並以清晰的例子與故事闡明主題,最後以總結段落收束,幫助讀者掌握要義。英譯兼顧文化語境,讓東西方讀者皆能共鳴。 二、生活佛法的指南:本書旨在提供一份日常修行的指引,幫助現代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培養真誠、慈悲、精進與道德觀念。它既是生活的鏡子,也是智慧的羅盤,提醒人們在家庭、職場與社會中善用佛法。 三、集體創作的成果:英文版由佛光山歐洲翻譯團隊集體完成,團隊成員來自佛光青年團與義工,由妙光法師統籌。每一位參與者皆受惠於大師著作,將此書譯為英文,是傳承與感恩的具體實踐。 四、多元閱讀與實踐:讀者可依心情選讀單篇,或循序漸進,每一篇都能成為反思、討論或共修的素材。真正的力量在於實踐,讓書中智慧不僅停留於紙上,更融入生活。 《人間萬事》英文版的問世,不僅是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國際化,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一步。此次出版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再次推向國際舞台,讓更多人透過英文閱讀,認識從人到事,佛法就在日常裡,於生活萬象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洽購:佛光文化 https://www.fgsbooks.com.tw/product/1013
-
極樂寺宗門館開幕 陶藝創作記憶凝聚願心
佛光山極樂寺宗門館最新展覽,9月10日開幕儀式邀請台中龍井的藝術家張皓硯、黃愷絮、張甯倪以「記憶」呈現陶藝展,石見坊陶藝工作室,在這片聲音編織的森林裡,邀請您感受兩種不同的擁抱。以自然木灰的器物創作及陶土公仔的情感創作,提升生活中美學凝聚藝術弘法的願心,佛光人40人歡喜參與。 住持妙璋法師表示,藝術家首次在宗門館展出,感謝老師從台中到來,藝術家張皓硯也取名字「石見坊」代表實踐理想意義,藝術家回鄉結緣,在宗門館小小藝術殿堂溫馨展出,作品呈現樸實莊嚴,親子共同創作陶偶及畫作上自在的表情,內心樸實寧靜的呈現,以歡喜心結緣,日常中可以用茶道,生活中有禪,和家人當下凝聚在一起,代表一雙手、一塊土創作出無限豐富生命及想像,期待可以帶給大眾內在心靈的藝術饗宴。 黃愷絮表示,很開心在基隆展覽,從創作者到媽媽的角色轉換,這次加上了女兒繪畫的圖案躍上茶器及陶偶,創作公仔時有不同的感受,投射在樣貌上是呈現自然與溫暖,動物、人偶的創作是每個不同時期承載心境的新領悟,在創作時思考著當下的感受融入雅素的氛圍,自許為作夢的人,想要想做溫暖的人,此次展出特別的創作佛像系列有騎乘白象的普賢菩薩及西班牙土黑灰色小佛像。 張皓硯表示,茶器是生活上使用,以柴灰、多色及大地色的面向,延續他跟大自然與器物的對話,以「記憶」為名是傳達全家一起創作陶土捏造不同的感受,很榮幸這次可以跟家人一起創作展出。 導覽時,老師介紹從土塊形塑出人生百態,將信念揉進,磨圓棱角佐以謙卑,1260°C高溫及1,080分鍾的焠煉真我,柴燒及木灰器物的自然對話,黑土、花器及茶席器具堆疊展現,是空間及時間使用的回饋出來,每個時期不同的轉變,出窯時是最快樂的時候。希望運用在地特色素材結合,石見坊工作室理念是一塊土、一雙手、一器物,實踐純粹手感,傳達器物與大自然簡單、質樸與溫潤。 展期即日起至10月28日結束,邀請大眾共同來參與。
-
人間音緣歌唱交流會 妙音弘傳在人間
佛光山法寶堂法寶講座9月7日「菩提樂─妙音弘傳在人間」人間音緣歌唱交流會,登場依序南台別院歡喜合唱團、菩提心合唱團、音緣相見歡合唱團,台南講堂如是合唱團、諦音合唱團,以及福國寺佛光合唱團台南分團,當中包括法寶講座開場前演出的固定班底。此次獻唱佛教聖歌、人間音緣等,近350人參與。 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表示,此為法寶堂開辦以來首次舉行,大家也是留下歷史。指出唱歌分為「有形」和「無形」的聲音。有形的聲音是大家盡力展現最美好的歌聲。而無形的音聲,就是大家能夠唱出和諧,代表完全融入團體。以佛光山普門中學管樂團為例,從不會看五線譜到能夠登台表演,精進努力,突破困難,就是他們無形的聲音。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在〈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曾說過,有心對他懷念者,可以唱頌「人間音緣」的佛曲,希望大家也能領略歌聲背後那無形的深意。 各合唱團於演出前皆安排詞意分享,包括對人間音緣和投入合唱團的感想、歌詞含意、歌曲背後感人故事,讓聽眾更能了解其中意涵。 歡喜合唱團表演曲目〈三好〉、〈佛陀頌〉,分別傳達心中有愛和心中有佛。南台教師分會會長林水雲說,在練習過程中,更能感受大師的慈悲智慧。南區第一分會委員陳鉦瀅曾擔任青年團團長,他將人間音緣介紹給朋友,大家都很驚訝佛教的歌曲可以像流行歌般入時。 菩提心合唱團帶來〈晨禱〉、〈愛與和平〉,由台南第四分會副會長黃玟綺說明詞意,希望聆聽的不只是旋律,更要用心感受每一字每一句話的溫度。 音緣相見歡合唱團唱出〈希望之光〉、〈流轉〉,新進團員林怡孜分享他第一次唱人間音緣,音樂的美好可以洗滌心靈,將佛法轉成樂音,在心中不斷流轉。 如是合唱團帶來廣為傳唱的〈流轉〉、〈信仰與傳承〉,本次司儀趙淑瑜分享原主唱林穎芷在姊姊林穎茜鼓勵下,如何成功對抗病魔的感人故事。 諦音合唱團獻上〈禮讚偉大的佛陀〉、〈為什麼〉、〈感動是最美的世界〉。玉耶分會委員王瑞雲說明歌曲分別讚歎佛陀的智慧,叮嚀思考將佛法融入生活,以及每一天都要感受到感動。 佛光合唱團台南分團由音樂指導胡朝棟說明此次主題「與佛接心」,帶來〈朝山〉、〈《心經》組曲〉,和大眾同霑法益,結下善美因緣。 法寶堂堂主慧屏法師表示,這場歌唱交流會帶給他許多觸動,像是找到等待已久的答案、對大師的想念,心中浮現的是「有您真好」。大家投入許多時間練習,成就今日靈山盛會,從歌詞中與佛接心。並感謝法寶堂行政主任慧寂法師率團隊、義工們,完成此次歌唱交流會。 慧屏法師頒贈感謝狀、結緣品,予佛光合唱團台南分團祕書長陳素雲和總幹事許耀文等所有合唱團代表。會後全體大合唱〈惜別歌〉,於靈山勝境照壁合影留念。
-
紐西蘭二館Busy Hands藝術聯展開幕 千歲藝術家真心現珍藏
佛光緣美術館紐西蘭二館於9月6日進行「Busy Hands藝術聯展」開幕式,由15位來自基督城近郊Ashburton鎮的木頭及十字繡藝術家聯合呈現。出席者包括Ashburton Woodworkers Club主席Bill Healey偕同參展藝術家、銅絲藝術家Leonore Ashby夫婦、陶瓷藝術家Tricia Morant及佛光緣之友近85人出席。 Ashburton Woodworkers Club成立於1990年,至今已邁入35周年,期間經常舉辦技術交流會互相切磋經驗。會員年齡層橫跨15歲至90多歲,此次展出藝術家多數為80-90歲的高齡,全數年齡加總超過千歲,可謂「千歲藝術家聯展」。 展出的210件作品包括52件十字繡、158件木雕,如玩具、擺設、家具、餐具等工藝品。不少生活中的物件如搖椅、砂石車、小馬等,經過藝術家的巧手雕刻組合,都成了細膩精巧、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十字繡細膩的針法呈現古典英國仕女的優雅氣質與純真風情,意境深遠。 館長滿信法師致詞表示,紐西蘭二館歡喜提供平台,讓社區群眾互相分享善美正向的力量。15位資深高齡藝術家展現用生命來完成的作品,讓人感受到細膩的心思及熱忱的生活態度,對藝術的熱情令人心生敬佩。 Bill Healey感謝二館的支持,讓他們首次將作品帶入美術館與大眾分享,展出所得也將作為協會的擴建基金。展出協調人Roger Scammell感謝銅絲藝術家Leonore Ashby的引薦及二館團隊的協助讓展出順利進行。從一開始只有50件作品到最後累積超過150件木製作品,感謝所有成就的因緣。 十字繡代表Alison Scammell表示,其先生Roger在展出協調中因考慮木製作品無法掛在牆上,因而邀請愛好刺繡的自己及媳婦Andrea Scammell加入展出團隊,為展場增色。她從12歲對刺繡產生興趣並持續至今已超過60年,此次展出的機會令人倍感珍惜。 「Busy Hands藝術聯展」將開展至2026年1月18日,歡迎大眾前來感受木頭與刺繡的生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