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教育人文> 楊惠姍、張毅談佛學 慈悲是時代唯一答案

教育人文

字級

楊惠姍、張毅談佛學 慈悲是時代唯一答案

【人間社記者 高惠萍 台中報導】 2015-06-20
台中市文化局與佛光山惠中寺共同舉辦「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6月19日邀請張毅與楊惠姍,以「在今天這個時代看佛學」為主題,分享兩人攜手走過31年歲月,從「琉璃」世界中,看見佛法的悲憫與利他。

選擇生命安定的所在

「對人生的無常,能有多深切的領悟呢?」對曾獲兩屆金馬獎影后、亞太影后的楊惠姍而言,11年的演員生涯,演出124部電影,比別人多過124個生命,對生命的不安定感亦多於一般人。她與張毅在1987年同時收起最佳演員、導演的光環,在不被看好下,成立「琉璃工房」,選擇了一條艱辛且困難的長路。

初次讀到《藥師經》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經文時,「琉璃」清美易碎、透明空無的本質,深刻呼應了楊惠姍對於生命的體會。她說,琉璃被光穿透,看似輕而無重量,但實際卻很沉重,好似生、老、病、死的人生風景,生命的「無常」在琉璃中被透徹解析;也因為在製作佛像過程中,漸漸了解生命無常的本質,讓她跨越對生命的不安,安定了自己的身心。

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一開始製作琉璃,沒有經驗,更毫無前例可援,他們預計投資15萬,卻暴增成好幾千萬,多年積蓄全部燒光,只好向親人借貸。一路披荊斬棘之下,才逐漸發展出想要的「琉璃脫臘鑄造」技法,在跌跌撞撞中,終於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楊惠姍與張毅透過琉璃,以現代文化風格,創造新的現代語言,將中國文化推向國際舞台,作品廣被世界各地博物館所收藏,3千年來的中國琉璃歷史,他們接下了傳承的使命,也開始思考透過作品的文化性格,該向世人表達什麼?

佛像藝術創作安定人心

1996年,楊惠姍站在敦煌第三窟千手千眼觀音壁畫前,忽然知道什麼叫做「願」,以無限的千手千眼,看盡天下所有的不安,圓滿人心共通期待的願。如果逐漸剝落的壁畫會消失,她希望用各式方法讓它存在,因此,以琉璃立體重現壁畫上的菩薩,成為楊惠姍的「今生大願」。

張毅笑言,楊惠姍為了創作,可以不眠不休日夜工作,用不完的體力是菩薩給的。他舉例,台灣發生921地震,一尊千手千眼觀音泥塑原型,從工作台摔在地上,數月的心血歸零,楊惠姍只有重新堆起塑泥,坦然面對,連續3天不斷工作,直到兩眼刺痛,仍不休息。新的千手千眼觀音高1米60公分,比原來的還要高,後來,楊惠姍更為佛陀紀念館量身再形塑一尊尺寸更大的千手千眼觀音。

楊惠姍說,在雕塑佛像中,心靈也跟著平靜,在心懷悲憫的狀態下,有一種對於苦的解脫與跨越生命的不安。後來她才發現,在創作的過程中,其實只是想傳遞一種「快樂」與「把握當下」的語言。

以文化安定社會的使命感

張毅舉出,現代很多人並不快樂,社會充斥種種失落與不安,人與人之間產生疏離,這個世界發生了變化,從921到最近的地鐵殺人、校園割喉事件,社會人心並不安定,他呼籲「文化」需要被重視。

他說,星雲大師自1957年以來,一直以「文化」弘法,可見文化對人心教化的重要。28年的琉璃創作過程中,他體悟到當代的佛法是「文化」,文化不只是創作,更是一種態度,引導著人心向善。

他表示,學佛最大的挑戰,在於需要不斷的學習,佛其實就是悟道的人,而菩薩皆有悲憫利他之心。他們學習把人生的不快樂,透過另外一種方式移轉、昇華,並了解生命裡生、老、病、死的自然。

琉璃藝術創作,是張毅與楊惠姍共同生命的召喚,一個是導演,一個是演員,導演畫出起跑線,演員則全然信任地向前衝,兩者共同演出一場文化大戲,希望透過琉璃,能讓看戲的人身心安定、快樂知足。
12345678910第1 / 385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