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南台別院安樂富有講座 依空法師主講涅槃經的解脫之道
2022-04-04
佛光山南台別院安樂富有講座邁入第16年,今年推陳出新,自4月1日起到6月5日止,分三個階段、一共舉辦20場講座。4月份率先登場的是經論講座,由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拉開序幕,於4月1日至3日主講「涅槃經的解脫之道」。五月份的主題是攜手同圓,六月則是健康講座。
《大般涅槃經》為大乘佛教根本經典之一,版本眾多、內容浩繁,北本更長達40卷。佛光山台南區總住持滿舟法師在開場時引言:「《涅槃經》是佛陀入滅之前講述的最後一部經典。」接著三天三個場次,由依空法師為大家介紹涅槃經的概要。
依空法師首先梳理了《涅槃經》的文獻地位,說明這部經典與其他經典的前後及品次關係。在各版本中,南北朝時期曇無讖所翻譯的《北本涅槃經》尤其關鍵,澄清了一闡提是否可以成佛的重要問題,證實道生比丘所言不假,由此開創了漢傳佛教的涅槃宗。
佛法中許多地方都出現過涅槃的概念,可以相互參照,例如四聖諦中的滅諦以及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靜。涅槃的梵文本意是吹散,吹散貪嗔癡的三毒之火、化解人間的煩惱。
在《唯識論》中,依照不同的條件與境界,涅槃又分為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涅槃等四種。其中餘依指的是色身,所以有餘依涅槃就是達到涅槃的境界但還保有色身,就像在菩提樹下開悟的佛陀。因此法師強調:「涅槃不等於死亡。」
講座第二天,依空法師講述《涅槃經》的兩大目標,扶律和談常。談常是佛身常住的意思,扶律則是護持正法的戒律觀。例如比丘或教團陷入危機的時候,需要有優婆塞等人持刀杖護法,出家和在家互為伴侶、度過危機。佛陀說,這樣持刀拿杖、不受五戒的護法優婆塞也是持戒,稱為大乘;如果能持刀而不致命,就是第一持戒。
接著依空法師用阿闍世王的故事說明懺悔的重要。阿闍世王雖然犯下殺父重罪,但透過懺悔得到救贖。經上記載有兩種方法可以救眾生,一是自覺慚愧,二是坦誠過錯。如果犯下多種過錯而坦承不諱,則罪業微小;如果心懷慚愧羞恥,則罪業消滅。
《涅槃經》上也載明:「阿闍王不是一闡提。」因為一闡提不信因果,沒有慚愧,不相信佛的教戒,跟阿闍世王的情況不一樣。
一闡提因為斷滅善根,自古就有能否成佛的爭議,依空法師在第三天的講座便為大眾提供一個完整的解答。
40卷《涅槃經》中,關於一闡提成佛的論述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前面10卷如〈金剛身品〉,看不到一闡提成佛的可能性;中間如〈梵行品〉等,不作定論;後面如〈高貴德王菩薩品〉等,則明確解釋一闡提得以成佛的原因和條件。因此,依空法師結論說:「一闡提雖無善根,可是佛性不斷,只要懺悔罪業、修習正道,仍然可以成佛。」
講座最後,依空法師為大家開示何謂佛性:「真實即是佛性。」佛性就是第一義空、就是中道、就是涅槃。法師期勉大家精進修持,因為一切眾生雖有佛性,但被煩惱障蔽而不能顯現,只有勤修方便、持戒不懈,才能得證。
《大般涅槃經》為大乘佛教根本經典之一,版本眾多、內容浩繁,北本更長達40卷。佛光山台南區總住持滿舟法師在開場時引言:「《涅槃經》是佛陀入滅之前講述的最後一部經典。」接著三天三個場次,由依空法師為大家介紹涅槃經的概要。
依空法師首先梳理了《涅槃經》的文獻地位,說明這部經典與其他經典的前後及品次關係。在各版本中,南北朝時期曇無讖所翻譯的《北本涅槃經》尤其關鍵,澄清了一闡提是否可以成佛的重要問題,證實道生比丘所言不假,由此開創了漢傳佛教的涅槃宗。
佛法中許多地方都出現過涅槃的概念,可以相互參照,例如四聖諦中的滅諦以及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靜。涅槃的梵文本意是吹散,吹散貪嗔癡的三毒之火、化解人間的煩惱。
在《唯識論》中,依照不同的條件與境界,涅槃又分為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涅槃等四種。其中餘依指的是色身,所以有餘依涅槃就是達到涅槃的境界但還保有色身,就像在菩提樹下開悟的佛陀。因此法師強調:「涅槃不等於死亡。」
講座第二天,依空法師講述《涅槃經》的兩大目標,扶律和談常。談常是佛身常住的意思,扶律則是護持正法的戒律觀。例如比丘或教團陷入危機的時候,需要有優婆塞等人持刀杖護法,出家和在家互為伴侶、度過危機。佛陀說,這樣持刀拿杖、不受五戒的護法優婆塞也是持戒,稱為大乘;如果能持刀而不致命,就是第一持戒。
接著依空法師用阿闍世王的故事說明懺悔的重要。阿闍世王雖然犯下殺父重罪,但透過懺悔得到救贖。經上記載有兩種方法可以救眾生,一是自覺慚愧,二是坦誠過錯。如果犯下多種過錯而坦承不諱,則罪業微小;如果心懷慚愧羞恥,則罪業消滅。
《涅槃經》上也載明:「阿闍王不是一闡提。」因為一闡提不信因果,沒有慚愧,不相信佛的教戒,跟阿闍世王的情況不一樣。
一闡提因為斷滅善根,自古就有能否成佛的爭議,依空法師在第三天的講座便為大眾提供一個完整的解答。
40卷《涅槃經》中,關於一闡提成佛的論述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前面10卷如〈金剛身品〉,看不到一闡提成佛的可能性;中間如〈梵行品〉等,不作定論;後面如〈高貴德王菩薩品〉等,則明確解釋一闡提得以成佛的原因和條件。因此,依空法師結論說:「一闡提雖無善根,可是佛性不斷,只要懺悔罪業、修習正道,仍然可以成佛。」
講座最後,依空法師為大家開示何謂佛性:「真實即是佛性。」佛性就是第一義空、就是中道、就是涅槃。法師期勉大家精進修持,因為一切眾生雖有佛性,但被煩惱障蔽而不能顯現,只有勤修方便、持戒不懈,才能得證。
最新消息
佛光山第三屆傳播菁英禪修坊 依空法師談人生禪
2023-09-24基隆中山國小校園講座 三好生活創造幸福人生
2023-09-24中山二會舉辦勸募捐血 弘揚善法廣結善緣
2023-09-24普門寺幸福與安樂系列講座 覺培法師緬懷師恩
2023-09-24一社區一蓮花 大樹區長輩樂於做個樂齡老人
2023-09-24新加坡佛光山與培景小學慶中秋 體驗中華文化
2023-09-24【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佛學思想86
2023-09-24覺具法師分享「星雲大師如何翻轉我的人生」
2023-09-23佛手牽兩岸 共襄盛世緣
2023-09-23移交印信承擔「請轉法輪」使命 第34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圓滿閉幕
2023-09-23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