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如人生 如行法師、曾毓林新春對談分享
2021-02-15
馬來西亞佛光山主辦的「2021年耕耘心田系列講座」第二場講座,2月13日由佛光文教中心副住持如行法師、《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曾毓林,針對「牛如人生」主題演講進行對談,主持人為國際佛光會教師分會秘書彭子悅。
如行法師肯定大馬人民都有「大白牛」特質,不僅前線醫護人員不分晝夜的救治病人,還有醫生因此殉職,也看到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為流浪漢送上一份餐食。
如行法師指出,牛,在佛教裡常用做譬喻,如佛教用語「牛皮燈籠」,意指非常固執,無論如何都無法度化;同樣出自《法華經》譬喻品的「露地白牛」,也以白牛譬喻一乘教法,形容沒有一絲煩惱污染的清淨境地。《法華經》用大白牛車為譬喻,在疫情當前,期許人人都應學習當大白牛車,可以負載很多人,把心量擴大,關懷更多人,用自己的能力不斷去造福社會。
如行法師提著提及某個監獄日前向佛光山提出需要600人的過年應節食品,佛光人在半小時內就籌足所需用度一事,以此證明人人都有大白牛的特性。他期許人人能夠發揮善心愛心,只要社會有溫暖,無論環境多糟糕,牛默默付出,不會過份張揚的特性值得學習。
如行法師說,在古時,牛不僅是家裡重要經濟來源,牛在耕田或做任何事情時都非常守本份,無論有多辛苦,都會努力付出,成為家裡的財富來源。這種甘願為家庭付出的精神,一如父母為孩子與家庭的付出,不問收獲,是人人都需培養與學習的精神。
媒體人出身的曾毓林指出,牛在人類社會中,已經從過去的農耕角色,到現今只剩下食物供應的關係,包括極不人道的產奶方式,讓原本能活上20年的母牛,為了供應牛奶而只能活4年,犧牲了16年的壽命。
他沉重表示,從農業到工業社會,牛依然為人類犧牲,老了後就會被宰殺,全身無一處不可食用,牛的一生完全奉獻給人類,讓我聯想到家中的父母,他們做牛做馬把我們養大,但最後又得到了什麼?因此他主張人類應善待牛,畢竟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有人說,世間最苦是耕牛,耕田的牛與放牧的牛不同,因為牠們套著嘴籠,也牽著牛鼻環,這對牛來說都是非常殘忍的,或許牛在承受著這一切的同時,默默將之當作是生活中的修行。
他進一步說,根據研究,牛是很聰明的動物,也會好奇及懂得思考,雖然不及狗聰明,唯記性非常好。牛是懂得回家的,也有情緒,母牛會照顧幼牛三年,也懂得照顧其他小牛;牛也會傷心,當小牛被帶走時,會傷心數小時到數天,也會去尋找失散的小牛。
曾毓林雖然感嘆牛的一生都在為人類犧牲,唯牛刻苦耕耘特性,是在疫情期間該學習的精神。他說,在疫情間,該做的就做吧,太多的埋怨並不能解決問題。
他勉勵大眾,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辛苦,但每位眾生都一樣,比自己辛苦的人更多,都像牛般在苦幹。當覺得自己很苦時,想想更多默默付出的人,就會發現,其實你並不是最苦的。
如行法師肯定大馬人民都有「大白牛」特質,不僅前線醫護人員不分晝夜的救治病人,還有醫生因此殉職,也看到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為流浪漢送上一份餐食。
如行法師指出,牛,在佛教裡常用做譬喻,如佛教用語「牛皮燈籠」,意指非常固執,無論如何都無法度化;同樣出自《法華經》譬喻品的「露地白牛」,也以白牛譬喻一乘教法,形容沒有一絲煩惱污染的清淨境地。《法華經》用大白牛車為譬喻,在疫情當前,期許人人都應學習當大白牛車,可以負載很多人,把心量擴大,關懷更多人,用自己的能力不斷去造福社會。
如行法師提著提及某個監獄日前向佛光山提出需要600人的過年應節食品,佛光人在半小時內就籌足所需用度一事,以此證明人人都有大白牛的特性。他期許人人能夠發揮善心愛心,只要社會有溫暖,無論環境多糟糕,牛默默付出,不會過份張揚的特性值得學習。
如行法師說,在古時,牛不僅是家裡重要經濟來源,牛在耕田或做任何事情時都非常守本份,無論有多辛苦,都會努力付出,成為家裡的財富來源。這種甘願為家庭付出的精神,一如父母為孩子與家庭的付出,不問收獲,是人人都需培養與學習的精神。
媒體人出身的曾毓林指出,牛在人類社會中,已經從過去的農耕角色,到現今只剩下食物供應的關係,包括極不人道的產奶方式,讓原本能活上20年的母牛,為了供應牛奶而只能活4年,犧牲了16年的壽命。
他沉重表示,從農業到工業社會,牛依然為人類犧牲,老了後就會被宰殺,全身無一處不可食用,牛的一生完全奉獻給人類,讓我聯想到家中的父母,他們做牛做馬把我們養大,但最後又得到了什麼?因此他主張人類應善待牛,畢竟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有人說,世間最苦是耕牛,耕田的牛與放牧的牛不同,因為牠們套著嘴籠,也牽著牛鼻環,這對牛來說都是非常殘忍的,或許牛在承受著這一切的同時,默默將之當作是生活中的修行。
他進一步說,根據研究,牛是很聰明的動物,也會好奇及懂得思考,雖然不及狗聰明,唯記性非常好。牛是懂得回家的,也有情緒,母牛會照顧幼牛三年,也懂得照顧其他小牛;牛也會傷心,當小牛被帶走時,會傷心數小時到數天,也會去尋找失散的小牛。
曾毓林雖然感嘆牛的一生都在為人類犧牲,唯牛刻苦耕耘特性,是在疫情期間該學習的精神。他說,在疫情間,該做的就做吧,太多的埋怨並不能解決問題。
他勉勵大眾,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辛苦,但每位眾生都一樣,比自己辛苦的人更多,都像牛般在苦幹。當覺得自己很苦時,想想更多默默付出的人,就會發現,其實你並不是最苦的。
最新消息
馬努考區員警頒獎典禮 紐西蘭佛光山受邀觀禮
2021-04-10戶外訓練營青年參訪北島佛光山 大開眼界收穫滿盈
2021-04-10【生命書寫】憶母親許黃圓 一生奉獻教育、快樂一生
2021-04-10均頭中小學親職教育講座 朱煥興:「教養以方」孩子出類拔萃
2021-04-10讀報老師共學 提昇教學品質
2021-04-10【星雲大師全集11】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2
2021-04-10紐西蘭二館國際拼布展 吸引基督城長者觀賞
2021-04-09湖南國小百年校慶 楊炭紀念圖書館落成啟用
2021-04-09妙繹法師講演雲岡石窟 聽眾洋溢歡喜
2021-04-09談新冠肺炎常見死因 - 敗血病 陳沱良醫生線上解惑
2021-04-09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