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心保和尚法駕南台別院 領眾「與心對談」自在解脫
2020-10-18
《金剛經》云:「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佛光山南台別院2020「安樂富有」佛學系列講座,10月16日禮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主講「與心對談」,引領550位聽聞者領略「萬法唯心造,諸相由心生」,將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煩惱、痛苦,經由「觀生滅法」,學習「放下執著」,遇境「轉念」而得解脫。
「心是什麼?」心保和尚首先提問,並引用《維摩詰經》的「若菩薩欲得淨土,常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深入主題。和尚指出,心易受外境的衝擊,而產生「受、想、行、識」,該如何管理,是一門重要的學問。「心」意指人的思想、念頭、觀念、心境、理智、感受、記憶、辨別能力等;心是一個「假名」,是集合一切綜合相,非單一意指,心只是個「代名詞」。
「人的『心念相續』,一念為九十刹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然而一念是一點二秒,一剎那相當於七十五分之一秒,一生滅則是六萬七千五百分之一秒」,和尚藉此說明世間的生生滅滅,來來去去,契入佛說的「無常」;心念相續不斷,唯有觀生滅、悟無常、知無我,懂「照見五蘊皆空」,進而清楚生滅的不實幻化,就能放下執著得自在,與解脫相應,如此才是正當修行的次第。
「心有多大?」和尚表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帶領我們遨遊三千大千世界,心與世界息息相關,心念的差別影響力很大,心就是我們的世界,要將心管理好,即能不生煩惱,離痛苦纏身;四祖道信禪師亦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說明心生萬法,能生煩惱、也會造業,卻也能悟道、能覺悟。
和尚以「心的作用」示眾,修行的觀念要正確,才能對解脫有所助力;心念若是「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五惡見,以及「貪、瞋、癡、慢、疑」,是會讓自己受苦。並以懷讓禪師與馬祖禪師「磨磚成鏡」公案,讓大眾理悟,唯有正見、正信的佛教,教導大眾破煩惱障礙,在心地上觀照用功,二六時中不起邪見無明,「貪瞋痴永盡」,才有所謂的涅槃解脫。
和尚接著表示,「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真正修行在日常,佛道本在生活中。」學佛修行即是六根接觸六塵不生煩惱,並以「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為總綱。悟道者不執著一切,以「不急不緩」為修行之道,所以善護念其心,以正念轉識成大圓鏡智;明瞭「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緣果報,真實不虛,就能擁有佛的福德智慧圓滿。
和尚總結時,強調「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沒有天生的釋迦及自然的彌勒,佛門中的修行,就是學習少煩少惱少貪心,明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二祖慧可大師的「覓心了不可得」,心如夢幻泡影,似有,卻不可得;謹記世間生滅、無常、無我,了知世間實相的「本來面目」,好好善用其心,成就勝妙功德。
「心是什麼?」心保和尚首先提問,並引用《維摩詰經》的「若菩薩欲得淨土,常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深入主題。和尚指出,心易受外境的衝擊,而產生「受、想、行、識」,該如何管理,是一門重要的學問。「心」意指人的思想、念頭、觀念、心境、理智、感受、記憶、辨別能力等;心是一個「假名」,是集合一切綜合相,非單一意指,心只是個「代名詞」。
「人的『心念相續』,一念為九十刹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然而一念是一點二秒,一剎那相當於七十五分之一秒,一生滅則是六萬七千五百分之一秒」,和尚藉此說明世間的生生滅滅,來來去去,契入佛說的「無常」;心念相續不斷,唯有觀生滅、悟無常、知無我,懂「照見五蘊皆空」,進而清楚生滅的不實幻化,就能放下執著得自在,與解脫相應,如此才是正當修行的次第。
「心有多大?」和尚表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帶領我們遨遊三千大千世界,心與世界息息相關,心念的差別影響力很大,心就是我們的世界,要將心管理好,即能不生煩惱,離痛苦纏身;四祖道信禪師亦云,「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說明心生萬法,能生煩惱、也會造業,卻也能悟道、能覺悟。
和尚以「心的作用」示眾,修行的觀念要正確,才能對解脫有所助力;心念若是「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五惡見,以及「貪、瞋、癡、慢、疑」,是會讓自己受苦。並以懷讓禪師與馬祖禪師「磨磚成鏡」公案,讓大眾理悟,唯有正見、正信的佛教,教導大眾破煩惱障礙,在心地上觀照用功,二六時中不起邪見無明,「貪瞋痴永盡」,才有所謂的涅槃解脫。
和尚接著表示,「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真正修行在日常,佛道本在生活中。」學佛修行即是六根接觸六塵不生煩惱,並以「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為總綱。悟道者不執著一切,以「不急不緩」為修行之道,所以善護念其心,以正念轉識成大圓鏡智;明瞭「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緣果報,真實不虛,就能擁有佛的福德智慧圓滿。
和尚總結時,強調「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沒有天生的釋迦及自然的彌勒,佛門中的修行,就是學習少煩少惱少貪心,明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二祖慧可大師的「覓心了不可得」,心如夢幻泡影,似有,卻不可得;謹記世間生滅、無常、無我,了知世間實相的「本來面目」,好好善用其心,成就勝妙功德。
最新消息
沙巴禪凈中心佛學講座會 絲路上的犍陀羅
2022-06-24馬佛青到東禪寺學習直播 參訪東禪佛教學院
2022-06-24澳洲專業人士參加中天寺「舒解壓力、身心平衡」工作坊
2022-06-24遇見就是風景 森林浴奇妙之旅
2022-06-24三生有幸座談會 陪伴喪親者解開心中「結」
2022-06-24北市北督導線上研習 分享會務輔導及公關文宣
2022-06-24【星雲大師全集116】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33-3
2022-06-24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 許亞芬闡明「蛻變的蛹,如何化蝶」
2022-06-23覺誠法師拜訪巴基斯坦大使 落實共生吉祥好因緣理念
2022-06-23倫敦中譯英翻譯團隊慶四週年 妙光法師千里之外祝賀傳佳音
2022-06-23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