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持「人間佛教」 體現《六祖壇經》思想
2020-11-22
澳洲雪梨佛教圖書館(Buddhist Library),11月17日禮請澳洲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主任覺瑋法師線上英文主講《六祖壇經》,反思如何應用《壇經》教義,恢復對人性的信念(Restoring Our Faith in Humanity)。
覺瑋法師以《壇經》核心教義–「無念」、「無住」及「無相」貫穿整體講座內容,並說明《壇經》是大乘佛教禪宗重要的《般若藏》經典之一;為讓大家容易明白核心教義,覺瑋法師首先簡要說明相關教理,包括「輪迴」、「涅盤」、「智慧」、「空性」、「真如佛性」、「聖凡不二」等。
覺瑋法師引用Dr. John Dunn解釋,佛教不逃避無盡的「重生」(Re-birth),而是嘗試重新想像讓「醒覺」(Enlightenment)重生而達到開悟;大乘佛教著重智慧圓滿,只有智慧圓滿,其他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才能圓滿;同時解釋,「苦」的根源是「無明」,是將「無常」視為永恆,將非真實視為真實的錯誤觀念,亦是一種我執;解決「苦」的問題,需要放下執著,切入任何真實感覺,看到「空性」,在世界不斷的變化中,互相聯繫在一起,不分彼此,互相成就。
「什麼是佛性?」覺瑋法師因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常勉勵大家勇於承擔「我是佛」的啟發,在《壇經》尋找及發現「佛性」或「如來藏」的核心意義,同時依據Williams的論點,說明儘管眾生處於仇恨、憤怒或無明的污染,佛性是不增不減,眾生皆有佛陀的智慧、眼睛及身體,儘管被無明蒙蔽,但其被賦予的美德,總是純潔、美麗,沒有分別。
覺瑋法師指出,《壇經》有神秀大師的「漸悟」及惠能大師的「頓悟」兩種修持,頓悟是指眾生皆有佛性,可以直接及立即看到自己的內在本質而醒覺。透過核心修持,包括「無念」–不著重思想的產生或停止,讓思想自由流動;「無住」-不執著,讓思想相互遵循,不執著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想法;「無相」-在任何形相中擺脫形相。
覺瑋法師強調,修持頓悟,不是在打坐或冥想,而是在生活上修持「人間佛教」,行「三好」,行菩薩道,因此,「無念」可以提升互相諒解與溝通,讓我們「醒來」(Wake Up);「無住」創造更多的選擇及可能性,讓我們「起來」(Get Up);「無相」建立更廣的人際關係,讓我們「點亮」(Light Up)自己,點亮別人。
講座以提問及投票方式互動,包括「您對人類的涵義與想法」、「您認為佛教的修持是什麼」、「哪種核心教義吸引您對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會大眾均踴躍各抒己見,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Eng-Kong TAN指出,講座有設計問題、投票、小組討論,將內容生活化及活潑化,各取所需,非常受用。Lyna Tay分享可以用「感恩禪修」方法,讓思維流動,不執著任何思想,有助於禪修的進行。何卓然從學習體會到,在禪修中對附近環境存著意識是自然反應。
覺瑋法師以《壇經》核心教義–「無念」、「無住」及「無相」貫穿整體講座內容,並說明《壇經》是大乘佛教禪宗重要的《般若藏》經典之一;為讓大家容易明白核心教義,覺瑋法師首先簡要說明相關教理,包括「輪迴」、「涅盤」、「智慧」、「空性」、「真如佛性」、「聖凡不二」等。
覺瑋法師引用Dr. John Dunn解釋,佛教不逃避無盡的「重生」(Re-birth),而是嘗試重新想像讓「醒覺」(Enlightenment)重生而達到開悟;大乘佛教著重智慧圓滿,只有智慧圓滿,其他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才能圓滿;同時解釋,「苦」的根源是「無明」,是將「無常」視為永恆,將非真實視為真實的錯誤觀念,亦是一種我執;解決「苦」的問題,需要放下執著,切入任何真實感覺,看到「空性」,在世界不斷的變化中,互相聯繫在一起,不分彼此,互相成就。
「什麼是佛性?」覺瑋法師因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常勉勵大家勇於承擔「我是佛」的啟發,在《壇經》尋找及發現「佛性」或「如來藏」的核心意義,同時依據Williams的論點,說明儘管眾生處於仇恨、憤怒或無明的污染,佛性是不增不減,眾生皆有佛陀的智慧、眼睛及身體,儘管被無明蒙蔽,但其被賦予的美德,總是純潔、美麗,沒有分別。
覺瑋法師指出,《壇經》有神秀大師的「漸悟」及惠能大師的「頓悟」兩種修持,頓悟是指眾生皆有佛性,可以直接及立即看到自己的內在本質而醒覺。透過核心修持,包括「無念」–不著重思想的產生或停止,讓思想自由流動;「無住」-不執著,讓思想相互遵循,不執著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想法;「無相」-在任何形相中擺脫形相。
覺瑋法師強調,修持頓悟,不是在打坐或冥想,而是在生活上修持「人間佛教」,行「三好」,行菩薩道,因此,「無念」可以提升互相諒解與溝通,讓我們「醒來」(Wake Up);「無住」創造更多的選擇及可能性,讓我們「起來」(Get Up);「無相」建立更廣的人際關係,讓我們「點亮」(Light Up)自己,點亮別人。
講座以提問及投票方式互動,包括「您對人類的涵義與想法」、「您認為佛教的修持是什麼」、「哪種核心教義吸引您對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會大眾均踴躍各抒己見,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Eng-Kong TAN指出,講座有設計問題、投票、小組討論,將內容生活化及活潑化,各取所需,非常受用。Lyna Tay分享可以用「感恩禪修」方法,讓思維流動,不執著任何思想,有助於禪修的進行。何卓然從學習體會到,在禪修中對附近環境存著意識是自然反應。
最新消息
講故事畫燈籠 佛光人線上一起過元宵
2021-03-01金光明寺三好彩繪燈籠頒獎 另頒大樹書屋借閱書籍排行榜
2021-03-01佛光照亮北歐極夜 瑞典文《佛法真義》出版
2021-03-01大馬佛光青年創業素食 推廣蔬食A計劃
2021-03-01佛光山慧慈寺頒獎 親子彩繪燈籠及佛光三好人家
2021-03-01多倫多佛光山義工8人 線上接受安大略省志願者服務獎
2021-03-01大曼徹斯特警局慶祝中國新年 曼城佛光人五度受邀協辦
2021-03-01萬年寺與警局合作 贈送物資到社區
2021-03-01歐洲佛光山線上慶元宵 佛光大家族團拜
2021-03-01菲律賓佛光人元宵喜相聚 線上猜燈謎
2021-03-01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