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國際
2021世界宗教和諧周雲端會議 妙淨法師帶領靜坐
2月4至6日,馬尼拉一和合作社(UNI HARMONY Partners Manila)舉辦「聯合國指定世界宗教和諧周 2021年菲律賓首屆雲端會議」以「活在和諧的精神與疫情當下的團結」為主題,共有300人參與。菲律賓佛光人和光明大學好苗子有15人參加。 佛光山萬年寺住持妙淨法師帶領雲端靜坐並引用佛光山開發的流動應用程式「正念打卡」(Mindful Check-In APP),說明靜坐調整身心的好處。妙淨法師也闡釋星雲大師《新型肺炎疫情 向觀世音菩薩祈願文》其中佛法的因緣觀。妙淨法師分享佛光山和佛光會在疫情期間、颱風賑災的各項慈善工作。最後,妙淨法師勉勵大家多吃素食愛地球,參加「蔬食A計劃」,並向大家拜早年祝賀花開四季,耕耘心田,牛年開年勤奮耕耘收成滿滿。 耶穌教會長者Wakolo Taniela呼籲大家要團結一心,就像交響樂團,每個人把自己的樂器彈好,才能演奏出美妙的歌曲;疫情考驗當下,我們要團結一致來防疫才會有好的結果。Taniela長者進一步舉例,我們就像一粒粒種子,需要經歷泥土下的黑暗,等長出來後才可以看到光明。我們需盡力做本分事,杯子剩餘的空間,就靠信仰,由上天來添滿。 天主教Antonio Ledesma大主教強調宗教領袖在創建和平的任務。大家應以正義與和平為生活原則,教育自己、愛護大自然,不做種族、自然、人際關係破壞的事情。Carlos Reyes神父、Christian Buenafe神父、Vic Lahoz工程師分別分享了全癒的病患感人故事;不要失去防範,活著當做可以關愛別人的機會,信仰堅定活著和服務的信念等等。 佛光描戈律分會Romero律師表示,團結中有和諧,宗教聯誼活動拓寬各宗教信徒的視野,人們以一心一意體現和諧,宣導正義、和平與愛。菲協會副秘書長李思樺認為這是以愛療癒的一週,每一位主講者和妙淨法師的靜坐,年輕參與者的感言,都使她深受啟發。佛青Alvin Go參加了這次活動體會到宗教差異不是問題,團結的力量是關鍵;信仰如燈塔,為飄泊在咆嘯的大海中的我們導航。 與會者感謝主持人Bong Baybado教授、Haidi Fajardo修女以及全體資訊團隊,「2021世界宗教和諧周雲端會議」使大家意識到團結和關懷他人是疫情期間我們最需要做的。.
聯合國祕書長聯大致詞:讓2021成為充滿可能與希望的一年
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1月28日在聯合國大會的講台上提出了他在今年的工作重點,他向193個成員國代表強調,在經歷2020這一充斥著死亡、災難與絕望的「可怕的一年」後,2021年必須帶來可能與希望的轉變之年,各方應立即行動起來,保障人民、經濟、社會和地球的福祉。 從悲傷到變革 古特雷斯表示,2020年帶給我們悲劇和危險。2021年必須改變方向,讓世界步入正軌。我們需要從死亡轉向健康;從災難轉向重建;從絕望轉向希望;從依然如故轉向徹底變革。 新冠病毒已奪去了全球近200萬人的生命和近5億個工作崗位,在繼續抗擊疫情的同時,全球必須實現「重啟」。新冠疫情危機也是一個引發改革的重要契機,我們以最不幸的方式獲得了機會,但只要同心協力,世界就能走出「可怕的一年」,轉而邁向充滿希望的「可能的一年」。 疫苗團結是當務之急 古特雷斯表示,確保各國能夠公平獲得新近研發出來的新冠疫苗,是抗擊疫情、實現轉變的第一步,然而迄今為止,國際社會並未實現這一目標。疫苗在迅速送達少數幾個國家,然而最貧困的國家則無一針一劑。科學在取得成功,但團結正在失敗。 新冠疫苗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重大道德考驗」,他呼籲各國繼續支持由世衛組織牽頭的「新冠疫苗獲取機制」,團結一致,讓疫苗成為人人都可獲得且負擔得起的全球公益。古特雷斯強調,在以有無疫苗劃分的世界,贏家只有一個:那就是病毒本身。 包容和可持續的復甦 古特雷斯表示,倘若經濟岌岌可危,世界就無法戰勝病毒實現痊癒,因此各國必須立即開始包容各方持續復甦,必須在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教育領域進行投資。在新冠疫情的打擊之下,發展中國家的匯款、旅遊收入和初級商品收入已經枯竭,急需債務減免和資金支持。 此外,古特雷斯指出,復甦還必須可持續——擁抱再生能源,建設綠色而有抗災能力的基礎設施。否則,我們就會在未來幾十年深陷有害做法。 氣候行動的「關鍵之年」 古特雷斯表示,「2021年是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的關鍵一年」,「與自然和平相處」將是全球的首要任務之一。古特雷斯呼籲「每個城市、公司和金融機構都有具體的路線圖,並有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過程中需要達到的明確里程碑。航運、航空、工業和農業等主要部門也必須這樣做。」 古特雷斯敦促各國在未來20年內逐步淘汰煤炭發電,並停止為化石燃料提供補貼,將稅收負擔從收入轉移到碳排放,從納稅人轉移到污染者。聯合國將繼續在氣候行動領域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正因為氣候變化而面臨生存威脅的小島嶼國家提供支持,他說,這些國家的領土「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消失,我們決不能允許任何會員國因為我們有能力解決的問題而被迫收起國旗。」 抗擊新納粹主義和種族主義 古特雷斯表示,新冠疫情加劇了極端貧困和飢餓,不平等和不公正現像也隨之愈演愈烈。人權和基本自由正面臨威脅,女性、女童、少數族裔和少數群體正在經歷長期的歧視和暴力。 古特雷斯對「當前全球爭取種族正義的鬥爭增添了新的動能」表示歡迎,並強調聯合國始終致力於促進包容和容忍,他表示,「新納粹主義、白人至上主義日益猖獗,對此我們人人都要挺身而出、與之抗爭。聯合國決不會偏離與種族主義作鬥爭的使命,本組織內不允許種族主義的存在,我們將繼續努力予以剷除。」
聯合國全球傳播部民間社會小組線上年終簡報會 反思和經驗教訓
聯合國全球傳播部民間社會小組12月17日舉行線上年終簡報會,題為「在新冠疫情時代參與民間社會:反思和經驗教訓」,就大流行病對聯合國和民間社會組織的影響進行一系列訪談,國際佛光會聯合國辦公室事務主任有望法師應邀分享國際佛光會面臨大流行病期間的挑戰和成就。 在聯合國全球傳播部民間社會科計劃管理幹事凱瑟琳(Kathryn Good) 致歡迎詞後,簡報會隨即開啓序幕。6位分别為全球傳播部青年代表指導委員會的成員Nipuna Ambanpola、Michelle Leon、 Cairo Eubanks、Katelyn Grano、 Nishat Mirza、Aisha Narasimhadevara 共同主持。就「新冠疫情的民間社會倡導和參與、民間社會青年攜手合作應對流行病的挑戰、2021年展望未來並為變革做好準備」等3個議題和與談人互動交流。 有望法師以「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國際佛光會在全球範圍內接觸青年時面臨哪些挑戰」與大家分享。法師提到,新冠病毒疫情對全球每個人都是新的挑戰和不確定性,要如何應對全球性的焦慮感? 國際佛光會是一個信仰的組織,以往活動無論是行政會議、法會、社教或志願服務,都是現場面對面互動進行的,疫情期間最大的挑戰就是必須從傳統現場活動,轉型為雲端線上模式舉行,提供更多人的參與。 藉由無遠弗屆的網路,佛光青年團舉辦一場遍及全球五大洲、800位參與的國際青年會議,面臨的挑戰包括考量時間、地區、語言、網路容量等問題;因此,佛青組建一支技術團隊,以專業知識來預測和解決問題,建立網絡使用線上會議軟體和所有其他社群媒體,嘗試發揮創意來適應新的工作計劃。 有望法師指出,鼓勵青年以領導和創新找到解決方案,並通過廣泛的才智和想法提高活動的質量,保持身心健康和創造力;2020年的疫情,改變了對2021年及往後的計劃。具體來說,舉辦全球論壇,人們可以討論信仰、家庭和職業,這也使青年感覺到被傾聽、被看見、被認可且樂於參與。 聯合國全球傳播部民間社會科科長Hawa Diallo閉幕致詞,隨著全球傳播部為2021年優先事項做準備,與會者投票選出對組織最重要的話題,依序為人權、氣候變化、不平等與包容性、對新冠病毒疫情的回應、實現全球目標的行動十年、和平與安全、性別平等、復甦與增長和動員經濟、倡導打擊錯誤信息。 簡報會與談人另有:1M1B聯合創始人Manav Subodh、全球非政府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Fannie Munlin、迪拜關懷部首席運營官兼外聯部代理總監Abdulla Ahmed Al-Shehhi、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戰略規劃幹事Andrea Rizzo、Sigma護理青年代表Dania Itani Mousa、世界發展基金會聯合國規劃署署長Patrick Sciarratta、全球傳播部青年代表指導委員會校友Juan Pablo Celis Garcia、非洲國際氣候變化發展計劃專家Olumide Iduwo、紐約州非政府組織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Margo LaZaro、國際青年領導力研究所執行主任Jadayah Spencer、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方案管理幹事Nahleen Ahmed。
教育人文
北美新聞線上培訓 寫作輕鬆學第二課
「各位佛光人早安!午安!晚安!」,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美東副秘書長永固法師,3月4日於《人間福報》台北總部所開辦「北美新聞線上培訓寫作輕鬆學」第二次課程致詞時,問候線上逾200位來自北美各地義工記者,並勉勵學員「有新聞提出,就是結緣,就是紀錄。」。 「若沒有文宣報導,凡走過如何留下痕跡?」,永固法師感謝江老師接續1月份第一次課程的引導,並嘉勉學員參加學習就是有心。期能開啟學員們的新聞眼,再透過撰寫的技巧,強化有力的新聞筆,為海外五大洲記錄與報導善美事蹟。共同為走過留下痕跡,讓人間佛教在全世界推展開來。 「紀錄!採訪!」,江俊亮強調,第一次的作業只是要求記錄,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而第二次的作業則要求去訪問,自己要去找受採訪的人、自己設定題目、如何挖掘受訪者的生命故事,難度當然增加,但也因此產出好作品。 江老師分享學員第二次作業時表示,欣見其中有幾篇可讀性極佳的作品產出。足見學員們對於掌握「人」這個主題,並不陌生。但,也有好多篇都還在寫過年情境。誠然,記述道場活動很重要,但練習採訪人也很重要。老師強調:「透過人物訪問,可以訓練思維、邏輯、組織文章的功力。」。 「好文章、好新聞」,江老師說,大部分學員的文筆都很好,文章很流暢、易讀。但仍然還有許多人無法掌握新聞的屬性,仍然用第一人稱寫作;也有學員採訪了,卻用散文的方式表現出來。雖然同樣是文章,卻少了一些新聞味,實在非常可惜。也有人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表現,但先前我們在教學影帶裡面曾經說過,問答式的專訪,是在新聞性很強的時候才用。 江老師例舉《福報》文章,〈北漂男孩變校長 尋找餛飩麵恩人〉、〈旅日思念同學 找回56年前友誼〉、〈全家死裡逃生 老農奉茶結緣〉、〈佛心藥師 包紙尿褲賣口罩〉等都是好新聞,值得觀摩。當沒有老師在身邊的時候,期待學員們能多看、多寫,常練習才能精進。 「大家不僅是玻璃珠,更是鑽石!」,《人間福報》社長妙熙法師結語時表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日有所損。」期勉學員在學習中,逐漸張開自己的新聞眼,不斷從觀察中,挖掘、發現,再透過自己的新聞筆,將其撰寫成一篇感人具溫度的新聞。法師感謝江俊亮老師教授不藏私及《人間福報》副總經理陳世晉主持今日課程。
2021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首場 佛光人深入禪宗般若妙義
有「中國禪宗典籍之王」美譽的《六祖壇經》,是禪者明心見性的寶典。人間佛教讀書會及財團法人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2月27日在佛光山台北道場舉辦首場《星雲大師全集》系列「2021年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以《六祖壇經講話》為題,佛光山退居和尚心培和尚、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人間佛教讀書會總執行長覺培法師、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秘書長覺多法師,引領近八百位佛光人一同深入禪宗般若妙義。 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引言提到,六祖惠能大師是生活修行的成功典範,星雲大師倡導人間生活禪,鼓勵生活書香化,透過研討會共讀增加力量,勉勵在座佛光人透過閱讀成為發光體,如3克拉鑽戒在人間各處放光。 依空法師導讀經典,簡介六祖惠能大師生平、修行觀及禪宗法脈,稱其為禪門思想革新者,並略述各品法要及三大思想源流:《金剛經》、《涅槃經》、《維摩詰經》,讚譽此經為中國禪宗思想史,從「無念、無相、無住」三無思想契入經典精華核心。禪宗自六祖起貼近大眾,接地氣,「起信論」是《壇經》最大特色。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從多種角度探討此經各方面思想,很多禪宗問題都能從中獲得解答。 主題論壇由人間佛教讀書會總執行長覺培法師主持,對於《六祖壇經》在生活中如何契機運用等各種問題,禮請心培和尚、依空法師及覺多法師與談,三位分別引述佛門公案,分享個人修行體悟,並肯定從「時時勤拂拭」到「本來無一物」,是修持的重要階次。 「《壇經》是發現生命智慧很重要的經典」心培和尚表示,佛陀在人間求道,眾生在人間得度,「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由此心直了成佛」說明自性本具佛性,並於現場吟唱〈無相頌〉,說明偈語圍繞本心,清淨即是心平,生活中外離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對於稱譏毀譽,內心不隨外境動搖,即是智慧。 依空法師提及《壇經》十二字箴言:「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不起分別就是無念。最喜《壇經》一句話:「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做義工若能不著相布施,功不唐捐,功德在於那份服務的心及從中獲得的歡喜與慧命。禪無法言語道斷,不立文字,如人飲水,各自領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即心即佛。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覺多法師分享自身經歷,感受佛法不是知識,束之高閣,而是重於應用,結合於生活中。以神秀大師、惠能大師兩則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明漸修與頓悟;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勉勵眾人點亮心燈,照亮別人。 金光明寺佛光青年邱和敬分享,觀照自心,不住念、對境不執著,是當天論壇收到最美的三克拉鑽石。江雲生期許以「不住心」來對治己心,成為別人情緒的焚化爐而非垃圾桶,當義工就是成就最美好的自己,也是最好的修行。「心中無念,定慧等持;化為無盡燈,燈燈相續」,人間佛教讀書會台灣區執行長鄧淑明帶領大家複習及分享課程心得,期許眾人在生活中繼續傳遞正能量。
2021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首場 依空法師導讀《六祖壇經講話》
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2月27日於佛光山台北道場舉辦首場「2021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首先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導讀星雲大師所著《六祖壇經講話》。 《六祖壇經》是唯一以「經」命名的中國佛教祖師之著作,其歷史價值,等同佛陀的智慧,也為惠能大師定位為禪宗第六祖。依空法師概括性的介紹《壇經》的思想體系、組織架構及修行觀念等,近八百人聞法受益。 法師言簡意賅解釋「禪」字,就是「簡單的表示」,讓人容易瞭解並契入法要。外離相曰「禪」,內不亂為「定」。《壇經》言而義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可謂為中國禪宗思想史,是禪宗典籍之王,也是開佛教真正中國化之先河。整部《壇經》的思想體系,囊括了《金剛經》的般若性空,《涅槃經》的平等佛性,以及《維摩詰經》的頓悟法門。 惠能大師隨緣不變的無住修行,充分地流露出禪者人間化的性格。於境上不染,自尊自律的無念生活,就是心無憎愛的無念修行。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是僧信平等的無相修行。《壇經》以「無念、無相、無住」為修行法門,主要是使人人能「明心見性」,若能依此而修,淨土即在目前。 〈決疑品〉有一首「無相頌」,道盡了六祖惠能對於修行的指示。所謂曹溪的修行法門,就是以無念為宗,以無相為體,以無住為本。而無念的境界,是對過去的境界不要追憶,對現在的境界不要貪著,對未來的境界不要幻想。 依空法師解說「般若」的重要,《壇經》最重要的部分正是〈般若品〉。「空」即中道,不多不少,恰到好處。法師提問:我們住在哪裡?不是指身體住在哪裡,是「依空安住」的自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二之性,即是實性」,煩惱即菩提,「即」就是轉,用功的意思。 惠能大師一生的行誼和遭逢的磨難,是鼓勵人心向上的勵志史,星雲大師歸納六祖惠能,「求法具有大行力;迫害具有大悲力;隱遯具有大智力;弘法具有大願力」,若能以六祖的行誼作為我們人生的導師,則能毀譽不動,苦樂一如。 依空法師博學多聞,妙語連珠,鼓勵大眾從日常生活中體悟禪者無念的生活。
慈善公益
佛光人跨宗教獻愛心 捐物資助慈善食堂濟貧苦
2月26日,國際佛光會西班牙馬德里協會本著慈善福利社會的弘法宗旨,攜手馬德里聖文森特·德·保羅慈善修女會所設的慈善食堂,寒冬送溫暖,捐贈價值超過一千歐元的各類蔬食與物資,救濟貧苦。由佛光會輔導覺心法師帶領第二分會會長蔡敏、會員陳菲開展敦親睦鄰,將物資送達聖文森修道院。負責人 Josefa 修女深為佛光人急公近義的精神所感動,也見證了在慈善關懷之下,跨宗教的溫馨友誼。 信仰有崇拜對象的區別,慈善卻沒有社會團體的差異。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對全球社會的整體衝擊,造成了西班牙大規模的失業潮,許多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這也加劇了慈善團體的救助壓力。 隸屬於聖特蕾莎與聖伊莎貝拉大教堂的聖文森特·德·保羅慈善修女會,與西班牙佛光山同處於馬德里強貝利區,在超過一百年的慈善實踐中,對社會福利工作頗有建樹,西班牙佛光山也經常與其交流弘法經驗。因為一年來新冠病毒疫情對社會各階層造成的嚴重侵擾,使得聖文森修道院負責的慈善食堂,不僅救助對象激增,受贈物資也大幅減少。 為了能夠維持食堂的運轉,繼續行使福利社會的職能,慈善修女會與馬德里佛光會取得聯繫,希望予以支援。協會在了解實際所需之後,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捐贈了價值逾一千歐元的多種豆類、意大利麵、糖、馬鈴薯等各類易存放的蔬食。而考慮到疫情期間,不鼓勵因集眾聚餐而帶來的感染風險,協會也捐贈了大量的外帶餐盒,送抵修道院,讓有需求的民眾將領取的食品帶回家。 代表接受餽贈的 Josefa 修女,出家修道40多年的,一生謹持戒律,積極宣教。她為法師講述了每天慈善食堂分四個時段,針對不同的年齡階層,發放超過500份餐點,幫助來自近百個國家,約150個家庭度過難關。 覺心法師代表常住贈送星雲大師西語書籍《佛法的實踐與進階》給修道院,Josefa 修女感謝佛光會的物施與法施,表示曾經拜讀過大師的著作,被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心懷眾生的慈悲願力深深感動,這種不忍眾生苦的博愛是各宗教共通的終極關懷。而這段馬德里佛光協會與天主教慈善修女會的佳話,也是各宗教打破信仰藩籬,共同譜寫人間淨土的偉大篇章。
有情有義關懷厝邊 大樹國小寒冬送暖活動
春節前的最後一場「人間有情‧佛光有愛─寒冬送暖」活動,2月6日於高雄市大樹區大樹國小舉行,主辦為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協辦國際佛光會、大樹區公所、大樹區各里里長辦公室,致贈物資有食品和日用品,計有160戶福田戶、250人受惠。 活動安排祈願祝禱,由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主法,帶領恭讀星雲大師〈求財富祈願文〉,希望從過去一年至今因為疫情惶恐不安心的心能安定,也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有個新的發展。 「大家都是厝邊,看到大家來很歡喜。」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慈容法師致詞表示,佛光山注重慈善事業,尤其大家是鄰居更應該要關心。提及從去年至今受到疫情影響,讓大家心中都很罣礙,大家都是一家人,佛光山一向關心大眾社會,適逢過年,希望帶給大家歡喜。慈容法師說,平安幸福就是真正的財富,期勉多說好話,廣結善緣,在新的一年帶來人生的新希望。 依來法師表示,所致贈的物資都是星雲大師和佛光人的心意,透過祈願祝禱得到諸佛菩薩加持,讓身體健康、生活美滿。依來法師說,佛光山是大家的「厝邊」,像是興田里有二手輔具中心和佛光診所,顯見佛光山是以有情有義的心照顧大家。 大樹區公所民政課課長施棉花代表區長汪小芬出席活動,表示民政課也承擔防疫工作,藉此機會宣導戴口罩、勤洗手,希望疫情早日遠離,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南區協會長林文輝表示,以感謝之心辦理關懷活動,更感謝大家的前來,慈悲基金會所做的善行不只這些。更提及:「真正的富裕就是內心能夠滿足,心存善念就能改變命運。」 參與活動的里民表示,感謝佛光山舉辦關懷活動,為人們內心帶來溫暖,而且就近舉辦祈福法會,對行動不便、無法走上佛光山拜佛的長輩來說,更是覺得有被照顧到,大家都很開心。 佛光山大慈育幼院帶來人間音緣表演,參與活動有興田里里長曾金益、統嶺里里長許瑞楠等多位大樹區里長及各里里民。
池上溫馨情 日光寺疼惜厝邊、寒冬送暖愛心活動
「池上溫馨情─疼惜厝邊、寒冬送暖愛心活動」,1月30日在池上翠華小館前舉辦。由佛光山日光寺、池上鄉公所、農會、衛生所、國際佛光會池上分會、池上多力米股份有限公司、奉口冰店及翠華小館等共同主辦。歲末之際,提供米、食物、清潔用品、口罩、毛毯等物資發放,給獨居長者、低收入戶及弱勢家庭共計200戶,讓其感受到人間的溫暖與關懷。 池上鄉鄉長張堯城致詞表示,感謝日光寺及池上分會對池上鄉的付出,也感謝池上分會會長劉月梅出錢出力,每年發動會員幹部及社區里民共襄盛舉,在過年前舉辦寒冬送暖活動,讓池上鄉民更加和諧、快樂與健康。 日光寺監寺慧無法師開示,「吉祥」是佛門打招呼語,在佛光山,大家都會有一種默契,見面說聲「吉祥」,就是代表著給對方的問候和祝福。當天還特別準備《人間佛教小叢書》~「歡喜滿人間」,小小一本冊子方便隨身攜帶,更為池上鄉帶來祥和歡喜。其中有一篇「我是佛」,無論與會長者信仰任何宗教,都可自我勉勵、自我肯定、自我發心、成長與擴大,歡喜結緣。 活動包括量血壓、健康諮詢、物資發放等,這次活動結合鄉公所各單位及社區等,藉以拋磚引玉,善盡社會責任。配合防疫措施,因此取消傳統的圓桌共餐,改成由池上分會會長劉月梅親手料理的拿手家常菜,值得一提的是,為符合環保新概念,由鄉公所提供304不鏽鋼四層便當盒,因此,除了物資外,還可以享受熱呼呼的便當美食。 關山警察分局,特地前來和與會的長者做政令宣導,包括酒駕零容忍─酒前酒後不開車、過年起居安全維護、到銀行領錢還可以申請護鈔等,希望家家戶戶平安過好年。 活動幕後的重要推手是池上分會會長劉月梅,劉會長表示,盡最大的努力以具體行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本活動已連續五年以回饋鄉里的信念,為地方發展盡一己之力,也期待能發揮拋轉引玉之效。 受邀參加這場盛會的有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南區協會區協會委員王永季、台東區督導長石秋風以及池上分會督導謝秋貞等。
生活休閒
樂活台東 快意蔬食
佛光山日光寺與國際佛光會台東區督導委員會暨各分會共同響應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推動的「蔬食A計畫」,邀請在蔬食料理餐廳裡非常有名的「寬心園精緻素食餐廳」共同主辦。透過「寬心園餐廳」大師傅們的蔬食創意料理,獲得熱烈迴響。五穀雜糧、蔬菜、水果是天地間自然食物,是人類營養的主要來源,以蔬食長養生命,並全力保護環境與減少迫害動物,守護地球,珍惜地球。「樂活台東 快意蔬食」1月9日於台東縣議會澎湃上桌。 慧無法師開示時説明,提倡環保素食的好處,台東是台灣的淨土之地,更有優質的農產品,能夠用愉悅的心情飲食,用歡喜心吃素,不但是不殺生,是愛護生命的護生行為。種種的科學數據顯示,在在說明,改變飲食習慣,是減低碳排放量,有效緩和地球暖化速度,鼓勵健康飲食,多蔬食、多減碳,讓身體更加健康。 現場蔬食烹煮示範教學,邀請佛光大學健康與創意蔬食產業學系教授施建瑋及亞太十大名廚寬心園廚藝總監蔡長志二位大廚來教大家做菜,大廚以「探戈舞藝」的展演風格,親自掌廚,交換烹煮每道料理,進行美食饗宴技術傳授。廚藝大師身手吸引全場觀眾,認真聽講勤作筆記與錄音,將蔬食料理帶回家,人人都是廚藝高手,家家品嚐素食美味,變成蔬食料理的食神達人。 蔡長志指出,嚴選台東在地蔬果,小農有機栽種的季節農產品,如關山米、紅藜、洛神、小米、馬告、橄欖菜等接地氣的新鮮食材。關山米搭配洛神花,都是台東特產之一,紅藜飯添加洛神入味上色,薑黃粉的攪拌,紅黃相搭的彩虹色壽司捲,在大廚的巧手捲切後,已是可口的創意料理。 「美食的享用離不開藝術裝飾,吃飽也吃巧,擺盤的巧思,更為食物增添了藝術美學,一道色彩繽紛又美味的彩虹壽司捲,盛盤在新鮮粽葉上。」施建瑋認為,這次親自示範指導素食料理方式,有彩虹壽司捲、紅藜大阪燒、馬告酸辣餘、橄欖菜燉飯等四道美食佳餚。 廚藝總監蔡長志說,從點心的製作到正餐主食的運用,都是以蔬食料理手法呈現,推廣蔬食的創意點子,是翻轉葷食者對素食的既定印象,例如將蛋換成地瓜,天然干貝就是杏鮑菇,蔬食餐飲一樣的豐富多元,是色香味四溢,營養健康兼備的新飲食觀念。 值得一提的是,施教授分享說明吃素因緣,當年帶學生比賽,在頒獎之前,發願如能在此次比賽中得到冠軍,將戒葷食改成吃素還願,果然在諸佛庇佑下,榮獲冠軍首獎,因此茹素已有多年,更因吃素之故,身體體質得到改善,進而體重達到標準範圍,健康狀態大弧提升,這是發願吃素後,身心都有助益,可見吃素是改變健康的好妙方。 現場與會來賓近250人,不但聽聞「蔬食A計劃」的理念,人類選擇食物同時,也決定著因飢餓而瀕臨死亡的第三世界兒童們的命運,更直接關連到被虐待動物數量的增減,重點是關係著地球還能存在多久,唯有蔬食救地球,世界更美好。 在互動中得到蔬食烹煮的技巧,品嚐二位大廚精心料理,許多市民因此加入「蔬食A計劃」行列,為自己許下吃素的時間與目標,值得嘉許。在有奬搶答中,得到寬心園餐卷和豐富禮品,是樂活台東,快意蔬食的最佳寫照。本次指導單位臺東縣議會,參與盛會貴賓有,台東縣政府秘書周良珍、台東縣議會秘書長吳慶榮、台東市婦女會理事長吳秀蘭、台東藥師公會理事長韋惠羣等人。
佛大蔬食系學生暖心義煮 長者盛讚已達辦桌水準
11月6日,佛光大學健康與創意蔬食產業學系江秦宇同學發心自籌經費,率領系上6位學生到佛光山蘭陽仁愛之家「暖心義煮」,學生們運用課堂上所學的廚藝技能,結合蘭陽地區的在地食材,親手烹飪一道道令人垂涎三尺,又兼具健康的蔬食料理,希望能透過美味的料理帶給安養中心、日照中心及C據點的長者們溫暖與歡樂。 佛光大學健康與創意蔬食產業學系院長許興家表示,星雲大師在宜蘭創辦一所好的大學,同學們參與各項比賽,都得到很好的成績,同時也常常自發性的默默行善,發心到各社福單位辦理義煮,努力精進廚藝及這份愛心值得肯定。 江秦宇同學對廚藝充滿熱情,利用每周課餘時間回到家鄉花蓮幫忙家庭餐飲事業,並在自家設立工作室,讓自己能更加精進廚藝,今年暑假期間,更是創立了個人蔬食品牌-Vegetable style,專門販售少鹽、少油的健康手做蔬食餐盒;本次暖心義煮活動主要是希望透過蔬食廚藝專業,將所學結合自己的創意料理回饋社會,讓長者們能品嘗並感受到手作料理的溫度,希望將自己的理念傳承給下一屆的學弟妹,讓這份信念一屆傳承一屆,使社會更加溫暖。 學生們竭盡全力籌劃活動,精心設計菜單,致力為長者帶來美食饗宴,飄香手工素東坡、避風塘金玉蘇、宮保雙色西蘭花、開運五彩福隆羹、泰式茄香溜豆腐、蓮藕蕈菇藥膳湯…等,經過巧手烹調,美味又健康的佳餚一一上桌、香味四溢。長者們一邊享用美味蔬食時,一邊開心地豎起大姆指,讚嘆學生的好手藝。 安養長者高秀卿師姐說,來仁愛之家很幸福,常常有創意餐食活動,今天辦桌的菜色口味佷棒,真的好幸福。日照貞枝阿嬤說,佛光大學學生真厲害、菜色很豐盛,還來陪伴我們吃飯,真的好有愛心。C據點長者們大讚學生們的手藝都可以辦桌了。
蘭陽仁愛之家林家宏 勇奪第14屆「菩提金廚獎」銅牌
蘭陽仁愛之家林家宏參加第14屆「菩提金廚獎曁台灣素食節」,在與40多位來自全省各餐廰名廚高手較量下,獲得銅牌佳績。他配合主辦單位指定以「果」入菜的主題,精心研發出「鳳梨果酪梨莎莎配酥炸米香」、「咖哩香蕉餃子」、「番茄豆腐塔」、「苦茶油香拌時蔬野菇」4道料理。保留果類原型食材外觀、不做繁瑣烹飪加工,再搭配不同口感食材相互融合,讓每一口食物進入嘴裡有如交響曲般動人,純真裡面帶著驚艷,牙口不好的長者們也能享受食材組合,帶來的新奇美味。 執行長妙志法師表示,蘭陽仁愛之家本著星雲大師「以慈善福利社會」的宗旨,在董事長慈容法師的指導下,辦理日間照顧、社區關懷據點、長青食堂、送餐、住宿式等長照服務。為了讓長者們飲食自主,日常飲食能依自己的喜愛,吃的開心又營養,所以三餐提供蛋奶蔬食自助餐,菜色的變化與烹調技術真是一大考驗。畢業於佛光大學健康與創意素食產業學系的林家宏,除了有中餐烹調乙級技術士證照外,更是多項蔬食比賽的常勝軍,願意投入長照服務,為高齡長者調配豐盛的餐食,讓長者們吃的歡喜、吃出健康,這份用心真是難能可貴。 林家宏表示,感謝蘭陽仁愛之家的法師、林延昌組長、全體同仁們及最敬愛的阿嬤給他的關心與支持,讓他能好好準備這場比賽,「很榮幸得到職業組銅牌獎,這份榮耀意味著我要更加努力學習,因為料理的世界很廣泛,不論食材搭配運用、料理技術的精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將秉持著對料理的熱忱,以「人」為出發點,繼續構思創作,讓大家品嘗有溫度的美味蔬食。 菩提金廚獎由中華素食技能發展協會主辦,協會理事長陳瑞珍已茹素20多年,她表示14年前有感於國內教導葷食餐飲學校,卻欠缺素食餐飲教學,基於關愛生命,為了搶救地球,達到蔬食減碳目的,決定舉辦菩提金廚獎。今年邁入第14年,是全球大型的素食廚藝競賽,歷年來更培養無數廚藝人才投身素食產業。 時序進入秋冬,人們也擔憂再受疫情的衝擊,所以除了精采賽事外,也安排了全台33家飯店、餐廳及教界名師聯袂登場,做出繽紛多采的防疫養生料理,希望全民齊防疫並呼籲節能減碳,「筷」素救地球,為地球的暖化盡一份心力。星光名廚各個端出拿手絕活,揉合傳統與創新的食藝料理,創造出時尚防疫蔬食新潮流,向全世界展現台灣蔬食文化不可小覷的實力及全民防疫的決心。
文化藝術
海派文化藝術節及《偶戲奇觀》 首度線上開幕
2021歡樂慶元宵暨第十屆海派文化藝術節,2月25日於上海、台灣兩地同步直播開幕,分別於上海木偶劇團仙樂斯木偶劇場、佛陀紀念館大覺堂進行,此為首度採用線上開幕,上海木偶劇團並帶來海派木偶集錦《偶戲奇觀》,讓兩地大眾認識有「百戲之祖」之稱的木偶戲,領略其藝術價值和創新的視覺體驗。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金雷致詞表示,在兩岸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台灣舉辦「歡樂慶元宵暨海派文化藝術節」活動,大家到佛陀紀念館過年,體驗海派文化與美食,到今年已是第十屆舉辦。從去年2020年由於疫情緣故,彼此間交流也受到影響,此次透過雲端線上方式,帶來上海木偶劇團的《偶戲奇觀》,以及在佛館本館佛光藝廊展出的「海派木偶戲發展足跡展」,感謝大家的支持,讓大眾得以在兩地共慶元宵。 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致詞表示,今年雖然採用線上舉辦開幕,但大家情誼更加深厚。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曾至上海演出,星雲大師也在上海展出一筆字展,宗教界也互有往來,近年交流的有藝文表演、特色小吃,還有體育的交流互動。雖然因為疫情關係無法實際接觸,但希望大家無論在雲端、線上,都可以保持來往。 兩地同步啟動線上開幕儀式,上海貴賓有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金雷、上海文化聯誼會會長鳳智、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理事吳甲春、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上海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台灣貴賓有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佛館副館長永融法師、普門中學校長蔡國權、興田國小校長吳孟珠、小坪國小校長黃孝宗等。 上海現場由上海木偶劇團帶來《偶戲奇觀》,首先讓大家認識四大種類的木偶,包括布袋、提線、皮影,以及海派木偶代表杖頭木偶,演出節目有海派木偶〈獅子舞〉、布袋木偶〈浪子回頭〉、新概念木偶劇〈布擬新趣〉、杖頭木偶〈進城〉、音樂木偶劇〈蛤蟆與鵝〉。 佛光山普門中學校長蔡國權帶領國一、國二師生前來欣賞海派木偶集錦《偶戲奇觀》,表示學校重視學生藝術教育,期能透過欣賞表演,陶冶學子性情,使生活充滿藝術,讓藝術內化生活,提昇心靈的淨化。國二好苗子王言名、林鑫妤分享,從沒看過木偶戲,覺得很新奇。
西來寺首辦線上花藝展 拈花微笑賀新年
「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花以它的嬌麗、芬芳、清淨,豐富了大自然與人類的精神生命。「西來寺池坊插花班」每年舉辦成果展,讓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切磋。今年,由於疫情緣故,2月12日特舉辦線上展覽,展出14幅作品,以供大眾方便欣賞。另外,池坊插花班老師楊芙婷也特別錄製2個影片,分享春節花藝技巧和其意義,給同學們關心與祝福。 「西來寺池坊插花班」的開辦因緣,是由於2012年「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於西來寺展出期間,池坊美國加州聖蓋博谷支部老師楊芙婷至現場插花布置,更增書法展之殊勝典雅。以此因緣,開辦此插花班,許多同學皆慕名報名參加。楊芙婷執教經驗50年,不止教導學員插花藝術,更常以花為題,分享做人處事的正理。 諸佛菩薩之間相互問候,多以花來表達,《大般若經》中,十方諸佛派遣菩薩到娑婆世界向釋尊問訊,都是手持金色蓮花供養佛陀。雖然線上的展覽,只有簡簡單單的照片展示,但其背後,原是一支支的花,一片片的葉子,經過同學們的努力,老師對每一幅作品都細心的指導,一切的因緣成就,才有了線上作品的呈現。 線上展覽網頁連結:https://sites.google.com/ibps.org/hsilaitemple-ikebana/%E5%AD%B8%E7%94%9F%E4%BD%9C%E5%93%81%E5%B1%95%E8%A6%BD
佛光緣宜蘭館新春聯展開幕 共生吉祥迎新年
2021農曆春節即將到來,佛光緣美術館宜蘭館2月10日舉行「生命探索繪圖展」、「蘭雨青青」、「牡丹畫展」新春聯展開幕儀式,羅東社區大學百變印度舞社團帶來繽紛熱情的舞蹈為揭幕儀式暖身,現場賓客雲集,百餘位觀禮者,讚歎不已。 蘭陽別院住持、佛光緣宜蘭館長妙勤法師致詞表示,誠如星雲大師2021年的新春賀詞「花開四季.耕耘心田」,三個主題展都和花有關,體現了佛法所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三位藝術家一同在蘭陽別院展出作品,就是一種共生共融,共生吉祥。他希望所有的訪客在看過三個不同的展品後,不僅在心靈方面有所提昇,更能夠開拓眼界。 甫獲全球熱愛生命獎章的佛光山靈山寺監寺覺年法師在現場解說「一筆畫」的由來。他表示,從馬來西亞跨國來台,追隨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大師獨創一筆字,開啟了人間佛教文化載道的新典範。覺年法師深思,身為弟子能否用一筆畫繪出色彩人生。筆代表自己,所使用的顏色代表自己的人生。如何從起始點走到終點,而終點能回到原點?點就是戒,生命規則線就是定,面就是慧。用一筆畫探索生命的意義,生命在大眾中相互成就,每個人都要解出自己的生命密碼。 文創家盧彩連表示,一件藍染創作就是一篇說不盡的故事,她的作品是取材於蘭陽平原四季之地景、地物、生態、人文特色,透過天然染各項表現方式傳達在地情懷。 畫家羅旺根表示,牡丹花的構圖以下垂為主,具有高懸的意境感受和飄逸洒脫的生機感,老幹以蛇形線表現,讓其蜿蜒盤旋,像蒼松勁枝一樣有力度感。在一幅畫裡有老幹、新枝、嫩芽,同時表現出三代同堂和樂融融。他指出,在一般人心中牡丹代表富貴吉祥之花,常有花開富貴吉祥如意的寓意,希望為大眾在新的一年帶來吉祥好運。 出席開幕儀式有宜蘭縣副縣長林建榮、宜蘭市長江聰淵、立法委員陳歐珀、蘭陽博物館館長陳碧琳、宜蘭縣藝術學會理事長林志仰、幸夫愛兒園創辦人達觀法師等。 新春聯展自即日起至3月10日,適逢春節年假期間,歡迎大眾把握難得因緣,觀賞更多的精采作品。
全球宗教
佛光山港澳區都市佛學院聯合開學典禮 發心立願行解並重
「一年之計在於春」,香港佛光道場、佛光山佛香講堂及澳門禪淨中心於3月2日舉行「2021佛光山港澳地區線上都市佛學院聯合開學典禮」,海內外學員在新春訂立學習目標,解行並重,從生活中體證,共創人間凈土。 佛光山港澳深地區總住持永富法師表示,2020年因疫情關係,佛學課程由現場轉為線上,反而可跨越地域界限,除了香港學員外,還吸引了來自中國、台灣、澳洲、美國、瑞士、德國、印尼、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地區學生,不懼時差,求法心切,難能可貴。同學們用心學習,法師們更是悉心準備。「人成則佛成」,透過讀書把人做好,並學習星雲大師承擔「我是佛」,不忘初心,發心立願,行菩薩道,證菩提果。 都市佛學院課程多元化,內容豐富,諸位法師逐一簡介各班內容。永富法師表示,「一分恭敬,一分功德」,希望學員在線上學習也不要鬆懈。 多位學員分享學習回顧,香港學員孔耀平分享,報讀《大悲心陀羅尼經》後,學出歡喜心,從學佛和義工服務的過程中,找到了信仰的力量,調整心性,做到「你大我小」;他的改變,感染了太太和兩名兒子也一起學佛就讀兒童、青少年班,成為佛化家庭,令家庭和睦美滿,生活安穩愉悦。 台灣學員簡秀翎從《大乘百法明門論》課程中,學到一切要從「作意」下手,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便要先解開自己的心。澳洲學員蕭曉倩,以充滿正能量和喜悦的心情每周都很期待上香港維摩書院,認為課堂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心靈加油站,因有信仰,2020年雖然是疫情但充滿挑戰,也可樂觀面對;身為音樂老師的她,還能把正能量傳給學生、家長和社會。 澳門協會會長鄧月明說,聆聽課程介紹使他對佛法的追求更向前一步,聽到線上課程在疫情過後仍會持續,內心感到安定,又說線上課程的開展,為廣大信眾提供更現代化、更方便的學習渠道,是佛光山與時俱進的具體展現。 澳門吳金燕表示,開學禮上法師們對課程的介紹,給了每一個人明確的方向,幫助選擇適合的課程。在線上參加的澳門簡慧媚會後分享,得知有台灣的學員克服語言障礙,為求法參加粵語課程,值得佩服。 2021年春季港澳地區線上都市佛學院 聯合開學典禮 https://youtu.be/klLSkmRQwu0
南台別院文創燈籠彩繪頒獎
佛光山南台別院「2021親子文創燈籠彩繪比賽頒獎暨上燈報恩祈福法會」2月26日晚上在2樓大殿舉行,特別安排於元宵節上燈同時頒獎給親子文創燈籠彩繪比賽得獎者,讓全家人一起創作的燈籠,以虔誠歡喜的心獻上供佛,蒙佛加持庇佑全家平安吉祥,身體健康法喜充滿。 住持滿舟法師表示,畫燈籠、提燈籠是最有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元宵提燈與東漢佛教文化傳入有關,篤信佛法的漢明帝聽建言,於正月十五夜在宮內「燃燈表佛」自此人民開始仿效點燈供佛;燈籠是中國傳統文化,也代表信仰傳承,點亮燈籠照破黑暗,走向光明康莊大道,燈籠的意義深遠。 春暖花開,元宵是一年開始的節慶,滿舟法師說,今天果然「鬧元宵」整個大殿熱鬧滾滾,頒獎的人開心,領獎的人更開心,看到孩子上台受獎,家長們爭相拿起手機拍照,「看這裡、看這裡…」聲音此起彼落,都希望為孩子留下最美的紀錄。 滿舟法師引述佛典故事,德山禪師與老婆婆的「三心不可得」,要把握當下;與龍潭禪師對話的「了悟自心」,手中的燭光會熄滅,本自具足的佛性、佛光永不熄滅。期勉每個人點亮人我和諧,知足感恩的心燈,燈燈相續,光光無盡,點心燈、發菩提心、廣度眾生,成為慈悲包容快樂的學佛人,讓社會世界處處充滿光明。 親子文創燈籠彩繪得獎名單:佛光獎,幼童組陳玥筑、國小組陳玥吟、成人組陳政宏;最佳人氣獎洪嘉敏 ,此外,還有優等獎、特優獎、佳作獎、入選獎等152人獲獎,得獎者歡喜互道恭喜,並相約明年再來參加。
雲水禪心生命體驗營 多元課程探索心靈
國際佛光會青年總團部洛杉磯佛光青年第二分團於2月27日舉辦線上「2021年雲水禪心生命體驗營」,總計逾40位來自不同地區的青年參與。經過2個多月的籌備,活動以「花開四季‧耕耘心田」為主題,內容豐富精彩,有主題課程、禪樂天鼓、心靈遊戲探索,更首次採用線上話劇表演與青年們結緣,接引青年們學佛,點亮內心的光明。 開營典禮中,西來寺住持慧東法師開示雲水禪心的意義。雲水,如天上的雲和地上的水,是因緣聚集和合而成的,無論風從哪個方向來或地形如何,雲和水都會隨著風與大地而流;生活中的因緣也是如此,能從生活中理解因緣以及體悟生命的智慧,便是禪心。此外,慧東法師也希望青年們通過本次活動,能對生活開始有不同的思維,也期勉大家放下過去的見解,聆聽內心的佛性。 這次活動更首創線上戲劇表演,呈現「般若劇場」,幹部們自導自演兩部作品,講述佛典內容,何謂耕耘心田以及河神小婢的故事。從尋找題材、撰寫劇本、演員選角、後期剪輯等,都是青年們克服了中美時差,合力完成。經過多次的連線練習,青年們努力克服障礙,以聲音、表情來圓滿表演。青年們從不熟悉到自然而然融入話劇,努力將最好一幕展現出來,希望可以藉由輕鬆的方式,接引學員親近佛教。 主題演講「花開四季‧耕耘心田」,禮請奧斯汀香雲寺覺繼法師為青年們授課,在疫情之下以及各種環境中,如何開發自己的心田。課程中,法師以生動、易懂的圖片來說明四季宛如人生一样,不同階段的人生所遇到的風景皆然不同。困難、挫折是成長的資糧,與其排拒不如開發內心。外在田地耕種收成易,但是內在的心田是需要願意散播善美的種子、灌溉懺悔的法水、施予肥沃的養分,才可啟發本身心靈的智慧。 活動中,也安排讓學員們有靜心禪修的機會,禮請慧軒法師教授「鼓與禪」。法師敲擊天鼓,以音樂引導青年們禪修,並表示天鼓是一種和諧的樂器,也沒有一定的曲譜,故如何敲擊都可以創造優美的旋律;就如生活中,如何讓自己以和諧的方式來面對不同的人事物。禪與鼓的課程,結合不僅帶來身心的放鬆,同時也可以將義理運用在生活中,開發創造力和保持一顆平常心。 「心靈奇旅」的心靈探索遊戲,讓青年們可以互動之餘,也藉此尋找生命的意義。以緩緩的旋律和旁白,引導學員們安靜並誠實回憶本身的一生,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內心的寶藏。 雖然疫情因素,無法體驗來到西來寺參加雲水禪心生命體驗營的寺院生活,許多學員紛紛表示,這次線上的活動受益頗多。同時,期許可以點亮自己的心燈,以及疫情結束後,有機會可以體驗來到寺裡的生命體驗營。